余葭生,女,生于1933年1月,浙江省淳安县赋溪乡人,中共党员,研究馆员。1954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分配至陕西师范专科学校工作,任图书馆负责人,是本校图书馆创建人之一,为该馆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图书馆工作从开始创建就走向规范化。1956年该校改名为陕西师范学院,余葭生同志任图书馆秘书,主持该馆的业务工作。1960年该院与西安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余葭生同志被派往北京文化学院进修半年,回馆后负责编目部的工作,同时参与清仓核资,对两院合并后的书刊进行了清点、剔除,建立了总括登记与个别登记,每月有报表,使馆藏心中有数,按计划配合教学采购书刊。自1960年至1984年期间曾先后担任期刊部、资料阅览部、采编部、流通部、编目部领导,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建立和健全了这些部门的工作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在工作实践中培养本馆专业人员,并为兄弟馆培训了近10名进修生。1984年8月被学校任命为图书馆副馆长,分管业务工作。在任期间,积极推行改革,重视馆藏体系结构更趋符合本馆方针,“藏”与“用”结合;组织各部门起草了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以及工作细则等,加强业务工作规范化,工作中有奖有罚,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为提高全馆同志的业务素质,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大家学习业务;注重学术研究,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使论文数量和质量迭增;对图书馆的图书、期刊目录作了整顿,增加辅助著录,准确反映馆藏,便于读者查阅了解馆藏;经过调查论证,对解放前期刊的复杂变化,逐一核实其来龙去脉,编制了《馆藏解放前期刊目录》(草本);指导流通部和阅览部实行开架借阅,为本馆的业务改革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文化部要求全国图书馆书刊著录走向国际化标准,余葭生同志帮助和指导编目部门对中文书刊进行标准化著录,并为本省图书馆培训班宣讲标准化著录,深受欢迎。
自1964年以来,余葭生同志曾在西安市夜大学担任“图书馆目录”课的教学。以后曾担任陕西地区院校图书馆学专业及函授、夜大、电大、成人教育图书馆学专业“图书馆目录”和“图书分类学”课程的讲授,并为“图书馆目录”课制作了近500幅教学幻灯片,用实例直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图书著录方法,使学生容易接受。该套幻灯片在本校科研处、图书馆主持下,请有关专家作了鉴定,向全国征订发行。她曾在国内期刊及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及译文30余篇,其中一篇曾获陕西省社会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有数篇获优秀奖,一篇获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十周年图书情报学特别奖。著有《汉语拼音著者号码表》、与武德运研究馆员主编《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理论与实践》;参与编写《中小学图书馆基本藏书目录》(因故未出版)、《中小学图书馆概论》等。
上世纪80年代任职期间,受聘陕西省教育局、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邮电学院(现西安邮电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经贸学院参加图书情报资料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西安市图书馆学会会员、顾问,西安市教育学会图书馆学研究会顾问,陕西省高教职校西北政法学院图书情报专业顾问,西安图书情报专业培训学校顾问。
余葭生同志1988年9月退休后,被返聘在本校图书馆继续工作,从事文献资源调查,举办图书馆专业证书班,工作一年半。1990年受聘“美国加州圣峪中华文化协会”为陕西省特派联络员,由美方资助在陕西高陵县耿镇创建《耿镇建华图书馆》;在乾县阳峪乡协建《邵盛椿纪念图书馆》,为贫困地区定期提供书刊,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开展科学种植,为农副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中美之间的友谊。
期间被陕西省中等教育图书情报中心聘请为图书情报研究员,专门从事本省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业务研究。参与编写《中小学图书馆概论》、《中小学图书馆基本藏书目录》。到各地区中小学图书馆(室)调研,与当地文化部门合办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科学管理书刊,为本校教学提供了精神食粮;帮助陕西师大附小、桑锐小学图书馆对图书进行系统整理、分编、组织目录建立规章制度;1995年工作结束后,受聘陕西省教育厅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为专家顾问组成员,主要从事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室)装备的图书评审和书目编制工作以及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对全省8个地(市)40余个县(区)的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员进行了业务培训。2002年加入本校老教授协会,2003年初参加由陕西省教育厅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委派我校老教授协会对我省民办初等、中等教育进行全面调研,并将调研成果汇编成《开创陕西省教育新格局——陕西省民办初等、中等教育调查》一书,于2004年出版。
余葭生同志热爱图书馆事业,熟悉图书馆的全面业务工作,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建树颇多,为本校图书馆及本省图书馆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我省图书馆界有一定影响。
(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