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陕西师范大学
郑遐耀

郑遐耀,男,汉族,1939年11月4日出生在陕西省户县一位贫苦农民家庭,父母请老先生给他起了个寓意“前途远大光明”的学名:遐耀。

  1949年至1955年在三过村小学上小学,1955年至1958年在振华威村上初中,1958年至1961年在咸阳二中上高中,1961年至1962年在西安师专语文科学习。

  小学和初中阶段,思想活跃,凡学校组织的扭秧歌、打腰鼓、说快板、讲演等社会活动,都积极参加。他爱憎分明,曾扛上红缨枪参加斗争恶霸地主大会,领呼口号,义愤填膺。报答党的恩情成为他学习的强大动力,成绩优异。他曾作为户县优秀少先队员的代表参加了1954年省教育厅、团省委举办的夏令营。初二入了团。

  1962年参军到新疆军区独立四师步十一团当了一名战士(该师前身为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该师曾在中印边界参战,地处“反修”前线,时刻准备打仗。他牢记“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和“平时多流汗,战斗少流血”的训练宗旨,苦练“五大技术”,荣获了“神枪手”、“投弹手”、“铁脚板”、“硬骨头”称号。

  该师在反击作战中涌现了“爆破英雄王忠殿”、“滚雷英雄罗光燮”等英模人物。这些身边鲜活的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和光辉思想,教育激励他抛弃一切私心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向雷锋同志学习,坚守边关,六年没有探家;从1963年起,连续四年受到连队嘉奖;1966年入党,1967年被师部评为“积极分子”;被团部树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他在军区部队介绍了“大学生当好普通一兵”的心路历程。1968年提干,历任班长、排长、副政治指导员、团参谋等职。1969年他在温宿县“支左”,并献血挽救过一位扎木台乡身患58斤卵巢肿瘤的维族妇女的生命,事迹刊登在1970年的新疆日报,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

  1974年底到1980年8月,在陕西师大数学系任学生辅导员和团总支书记。他把部队干部吃苦耐劳、以身作则、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光荣传统带进了校园。他认定“干任何工作,干部都是决定的因素”,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认定“任何时候,榜样的力量都是无穷的”,“充分发挥学生中各种先进典型的带头示范作用”;他坚信“量变到质变”的哲学理念,提倡学生“从自己日常小事做起,把‘五爱’落到实处”;坚信“在实践中进行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好思想好作风的唯一途径”,“从打扫卫生保持清洁、出早操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认真负责、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思想作风”。这些传统的工作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数学系文体活动和卫生等工作一直走在全校前列;数学系学生尊师重教、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好学上进的精神风貌,受到全校师生好评。每年一次展现学生思想、作风、纪律、体育成绩的全校春季田径运动会,数学系连续三年蝉联男、女团体冠军,年年获精神文明奖。1979共青团陕西省委和共青团中央授予他“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学校还奖励他一级工资。

  1980年初,教育部决定北大、清华、陕西师大等六所高校办“民族班”,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建设人才。党委书记李绵点名要郑遐耀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他在新疆当过兵,懂得民族政策,是个热心肠人。民族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民族团结,影响民族团结的要害是如何看待民族习惯。他针对吃大肉有人称赞说“香得很”,有人反对说“脏得很”这一敏感问题进行“一事一议”的讨论。结论是“习惯不同,看法不同”;“要得团结,互相尊重”。他在“民族预科部”任辅导员、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的近十年间,几十个不同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各族学生一起生活学习,内外团结一直搞得很好。搞民族教育管理工作,就要对学生有真情实感,对工作真抓实干。他像父母一样,白天跟着学生,晚上守着学生,节假日也不例外。一同出早操,十年如一日。就是因为这一点,校体育教研室自建立以来,首次为一个没有比赛成绩的管理人员颁发了“促进体育运动”奖章。同学们称他是“贴心人”,同志们称他是“实干家”。

  教育部、国家民委1981年举办了“民族教育经验交流会”,他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全文刊登在《高教战线》上。校党委和省委科教部评其为优秀党员。1982年省教育厅工会让他参加了“全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北戴河疗养团”,以资鼓励。民族预科部多次被上级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他也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民族教育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爱党爱国,判断效果的标准是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没接班人。在校党委关怀下,他组织每届学生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拜谒人文初祖黄帝陵;浏览西安大雁塔等名胜古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思想,丰富的周、秦、汉、唐文化,祖国大一统的悠久历史,其真实性和显明性,强有力地撞击震撼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打心坎上热爱党和统一的祖国,立足在校努力学习,到岗努力工作。预科学生到各系担任学生干部的很多,不少人在本科入了党。仅第一届 “民族班”的学生中,在各地政府部门任领导、在大专院校任正副教授、在中学担任领导的就占80%以上,其他也都是中学的教学骨干,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播着爱党、爱国、育人的种子。

  1989年底,因学校教工子女存在就业压力,劳动任务加重,调他任校劳动服务公司经理。他努力工作开创新局面,集体经济已由2.5万元发展到上百万,还先后培养、安置了100多名待业青年,解除了部分教工的后顾之忧。

  他是一位闲不住的人,退休后回乡过田园生活,种菜、栽果树,颐养天年。

(文忠实)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