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智,男,汉族,生于1933年6月,陕西省礼泉县人。中共党员,副教授。
少年时就读于礼泉县昭陵小学和昭陵中学。1950年考入乾县师范学校中师部学习,1950年元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1月提前毕业分配至宝鸡中学任政治课教师。为适应教学工作需要,到校后即被送入西北政治教员训练班培训(在西安师范内),结业后仍继续回宝鸡中学任教,不久组织上又派他到西北团校学习(西安小南门外)。1954年6月结业,分配到宝鸡地区眉县、岐山作团的工作,先后任眉县团委学校工作部负责人、岐山中学团委书记、岐山县团县委常委。在此期间曾被抽调到中共岐山县委审干办公室工作约两年。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8月保送入西安师范学院政教系上学。
1960年8月西安师院政教系毕业留校工作,先后任教育系团总支书记,学生政治辅导员,校团委副书记、书记,学生工作组组长,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师大宝鸡分校党委委员、副校长。1984年8月,被中共陕西省委任命为渭南师专党委书记。1987年10月省委任命他为西安基础大学(后改为陕西工商学院、经贸学院,现为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书记。1989年1月陕西省高校系统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省职改领导小组批准为思想政治教育副教授。1994年4月退休。曾担任陕西经贸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安文苑书画学会顾问、全国五十城市德育研究会顾问。
韩海智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培养的大学生和领导干部,比较系统、正规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党、团工作,并兼教政治理论课。
在陕西师大工作期间,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校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正面教育,经常给学生上党团课,作时事政策和政治学习辅导报告,广泛与学生谈心、对话交朋友,与他们打成一片,及时发现、解决学生中的突出问题,引导他们奋发向上、刻苦努力学习,收到良好效果,受到上级党团组织的好评。
在渭南师专和陕西工商学院工作时,正值两所院校的创业奠基和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两所院校均是粉碎“四人帮”后,在邓小平复出着力抓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生,一批新的高校应运而生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结合两校当时的实际,他与校院长和同志们密切配合,以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为目标,对学校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力求走出有特色的办学之路。他曾经提出调整办学模式,求发展,创特色,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培养合格人才等思路。在几年时间里,学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校规模有所扩大,办学效益有了提高,办学形式多样化,教育教学管理日益科学化、规范化,教育质量稳步上升。改革带来了蓬勃发展,改革使学校焕发了生机。
为了及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动态,他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先后在《陕西日报》发表《深入细致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83年11月23日),在《渭南师专学报》发表《关于学风建设的思考》(1987年第1期),《陕西省工商学院学报》发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1990年第1期),在《陕西高校》(省教委主办)发表《与青年学生谈如何学习马列主义》(1991年第3期),在《陕西师大学报》发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1991年第4期)。著作有《简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上述论文有的被评为优秀论文获奖,有的经专家评审,认为这些文章“密切联系他的工作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反映了既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有长期从事党的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丰富经验”。可以看出他在领导和组织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实践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也是比较坚实丰厚的,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文章中提了不少独特的新的观点”。
韩海智同志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精心育人,牢记使命,服务人民,踏实做事,堪称我们的楷模。
(韩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