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陕西师范学院
朱文彬

朱文彬,男,汉族,1919年6月28日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

  1939年3月朱文彬同志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并因表现突出,参加革命两个月后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1941年敌人对苏北盐城地区进行大扫荡,时任新四军盐城总队连指导员的朱文彬同志带领两个排的战士,坚持在原地不断同敌人作斗争,他们采取“跳圈子、捉迷藏”等战术以弱制强来避免我军在战斗中处于被动地位,从而在战场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在地方上他们还坚决打击了当地反动势力新组织起来的“维持会”等汉奸组织,不但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同时在地方上还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取得了该地区反伪化斗争的全面胜利。

  1942年由于国际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抗日战争形势也更加严峻。刘少奇同志曾代表党中央前往盐城新四军教导队视察,在那里他号召大家要“咬紧牙关坚持两年,渡过难关,争取新的有利形势到来”。此时的朱文彬同志也接到了盐城县委的调令,任命他为“岗沟游击大队大队长”。当时的岗沟地区是一个敌后游击区,因其东西分别有敌人九个重要据点和两条交通封锁线,所以该区正好处于敌军各据点包围之中,不能同县城和我军的主力部队联合抗战。更有甚者,因为朱文彬同志平时经常下乡打土匪,身份暴露甚多,为了安全,也为了更好地工作,县委命令他改名为“刘达”(因为该地区“刘”姓居多)。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和他领导的游击队孤军作战,依旧不断同敌人进行反清剿反扫荡斗争及蚕食反动地主武装的斗争,同时在地方上他们还建立发展起了党的基础组织和各种群众组织,实施了“双减反霸斗争”和“增资”等抗日运动,逐步树立起了群众的基础,最终使该地区由原来的抗日游击区变成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与敌人的斗争中,朱文彬同志几次险遭敌人毒手,但每次都能在群众掩护下顺利脱险。如在1942年间,他得知当地一村落有个通敌歹徒勾结据点里的伪军要捉捕他,他于一个夜晚带着一个通讯员悄悄住在该村一个积极分子家中,第二天一大早,当这个歹徒出现在庄子小河南边靠据点附近的一个肉铺时,他一把抓住歹徒,拖出门外,一枪打死。经历几次这样的事件后,敌人在该地区的内线联系被彻底切断;与此同时他们又不断发动该地区群众开展各种攻势,迫使敌人最终不得不撤离了这个地区。

  在反扫荡斗争中,时任盐城县委书记的周一萍同志曾对朱文彬同志敢于斗争的积极表现在全县大会上给予高度评价。

  在解放战争中,朱文彬同志依然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他曾参加过1947年我军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解放战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1948年朱文彬同志离开自己战斗的地方来到了陕南,先后在陕西军区卫校任教导员,陕南公学任秘书处主任。1950年他来到了陕西省安康地区,1952年响应党的号召曾一度赴甘肃天水工作,后又回到了安康。1957年被陕西省委组织部调至陕西师范学院任人事处副处长、生物系总支书记,1967年任校革委会副主任。1982年经陕西省委组织部批准为正厅级干部。1983年离休。

  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朱文彬同志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为人正气、廉直,在人民群众中威信极高。他的一生经历各种运动,但在关键时刻总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平常之心对待各种人与事,在逆境中勇于承担责任,面对各种风险从不低头,同时他也严格要求子女,教育他们要爱国爱党,遵纪守法,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工作,使他们个个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朱文彬同志不幸于1994年10月6日因病辞世,享年75岁。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