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课改人物”群像

他们是这样的几个人:拥有相同的教育“尺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承行动主义精神,主张“做”而论道,在他们身上闪现着觉者的发现、智者的选择、行者的担当。

 李贵安:打通教育的经络

作为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李贵安的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因而说起来,他不仅是课改的实践者,更是陕西师范大学“课改达人”们的有力支持者。他主张,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在育人理念和行动上的贯通。

李贵安认为,传统的课堂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看到的主要是老师的“传”。“传”的意思就是“我给你”,你反馈不反馈,提问不提问是另外一回事。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停地做笔记。老师既是教练员也是裁判员,考啥讲啥,讲啥学啥,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死循环的教育。

因此,从2007年下半年,李贵安着手创新传统的教师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新课改理念,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他的课堂遵循“注重教学过程、创新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开拓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原则,大致分为5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要求2~3位同学就课前准备好的教育话题进行当堂讨论。第二个环节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针对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与活动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教师会对教材重点内容以及学生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讲解,发挥传统讲授法教学的优势。接着,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之后教师做总结性的点评。第三个环节是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专业能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大量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作为对课本内容的补充,丰富和扩大学生知识面,给学生提供相关话题的前沿性知识。

最大的亮点是第四个环节,即综合素质拓展环节。李贵安将课堂教学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开展多种“基于项目的课堂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活动主要由班长、学习委员、项目组长、项目骨干等同学组织实施,项目包括课程标准知识竞答、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课件制作交流会、物理教学技能示范课以及微格技能训练等等,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帮助,协调解决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对活动内容进行点评等。

最后一个环节是收尾的总结环节。在这段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情况,与同桌、老师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李贵安会将下一节课的任务在PPT上展示。

 宋永成:革命性的变化发生在课堂上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宋永成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文科课改达人,在他创设的“181历史新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宋永成从2008年开始在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1班、2008级2班的“世界现代史”课上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181历史新课堂”,即在一个教学单元时间内,1/10的时间由老师讲授,8/10的时间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另外留1/10的时间由老师进行点评总结,同时安排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整个学习过程在事实上分成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下自学。学生拿到导学案后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分配学习任务。然后每个同学根据分配给自己的题目借书、查资料,独立解决问题。第二阶段是课堂学习。主要内容是围绕此前布置的任务,由师生共同进行交流、展示和切磋,以解决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

在“181历史新课堂”上,全班同学分成6~8个学习小组,每组8人左右,设组长一名,执行组长一名;导学案取代原来的教案;每个教学单元时间以200分钟(即两大节课)计。共分成4部分:话说天下大势、组内讨论、分组展示、点评总结并分发导学案。

宋永成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写教案,做课件,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满堂灌,把现成的知识喂给学生吃,而是集中精力编写导学案,为学生提供原始资料、最新参考书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在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学生也从被动的听众变成了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从背诵、记忆现成的知识变成了通过研读第一手的史料、借鉴最新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观点。

 牛晓牧:走向生态化的艺术课堂

文科和理科课堂的改变还好说,艺术课堂怎么变革?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艺术教育的牛晓牧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牛晓牧认为,封闭灌输式教学方式和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异化的教学。一直以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一直奉行一种让学生机械接受现成结论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灌输性的理论宣讲充斥着课堂,学生失去了亲身参与和自我探究的机会;作品欣赏也以独断的分析出现,严重脱离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得学生得不到审美趣味的提升,对艺术的学习也就兴趣淡然。这样,课堂成了教师传达个人对艺术的片面理解的演说舞台。“艺术应该回归到鲜活而丰富的交流和人际互动中,公共艺术教育应该走向生态化的艺术课堂。”牛晓牧说。

牛晓牧把她对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称为“生态式艺术教育”。比如她所执教的“她的故事——博物馆环境中的生态式艺术”课程,就是在陕西师大妇女文化博物馆中完成的。艺术课程与博物馆的联姻,使得来自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物理、中医、法律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们,通过“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3个教学环节,便捷而有效地获得了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这种生态式艺术教育改变了各种知识之间的生态失衡状态,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通过多方面和多层次所组构的互生和互补关系,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创造能力。

“在这里,学生们的艺术能力逐步形成,逐步提高。”牛晓牧信心满满。

    转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2011年8月19日

    链接 http://news.jyb.cn/Teaching/msjt/201108/t20110819_449268.html

    来源 中国教师报 2011年7月13日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