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霍松林:身教言传不畏劳 广育英才志愈坚

霍松林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界享有“西北王”之美誉,其学术成就蜚声四海,广启后学。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90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在他的书房中,霍先生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治学生涯。

博闻强记 受用终身

提起父亲对自己的启蒙教育,霍先生难以掩饰内心的自豪感。霍先生告诉记者,父亲霍众特因家境贫寒,13岁才上学,刻苦攻读,16岁就考取了秀才,且名列前茅。在霍松林3岁时,父亲就开始按照传统方法教育他,教他认字,音、形、义都讲得很清楚;教书法,要求摆正姿势,正确执笔运笔,并学会分析字的间架结构;讲文章,不仅说明大意,还要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讲诗词,则说明如何调平仄、查韵书,掌握诗词格律。每读诗词古文,父亲都要求霍松林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吐字要清晰,要反复吟诵,声出金石,以领会其格调声色、神理气韵。父亲常说,幼年记忆力强,多熟读、背诵一些名篇佳作,一辈子都忘不了,受用无穷。霍先生回忆道:“当我一个人被关在家里反复背诵那些不懂或不大懂的古书时,当然闷得慌,对父亲也有一些埋怨情绪。但现在回想起来,那对我的确很有好处。”

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记者:“背诵要从小开始。通读、背诵重要的诗文名篇,似乎很笨,其实最巧。巧就巧在用力较省而收效较大,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又扩大了知识面,而写作能力、记忆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真是一举数得!”谈到读书的要诀,霍先生说:“我小时候,父亲有一本讲治学方法的书,叫《先正读书诀》,是陇南书院山长任士言赠他的,他很珍惜。这本书直到我上初中以后,父亲才交给我,并把他最受益的东西概括成几个要点,要我照办。其中有这么几点:一是既要精读,又要博览;二是读书、阅世、作文相辅而行;三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几点,我至今认为是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容忽视。”

立大志 成大业

1945年,霍先生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期间,他曾求教于胡小石、朱东润、汪辟疆等先生。在求学期间,他参加了青溪诗社,社中耆宿荟萃,独有他是年方二十余岁的青年,“忧时感事,巨构长篇,层见迭出”,颇受诸位老宿的青睐。霍先生开始在诗、词、曲方面用力最勤,多次聆听大师们讲述研究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心得,深受启迪,逐渐奠定了他研究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基础,并多次受到诸位先生的奖掖和鼓励,这使他更加坚定了从事诗词研究的决心。

著名书法大师、教育家于右任先生,与霍松林曾有过一段密切的接触。霍先生在回忆与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交往的这段经历时说道:“每于日夕趋谒,倘座无他客,则论学谈艺,恒至夜深。因谈及《牧羊儿自述》,于先生问予童年情况,予答以‘我也放过羊!’于先生喜曰:‘出身清贫,洞察闾阎疾苦,往往能立大志,成大业。’予以诗文书法为问,则曰:‘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不为古人所限。’”于右任先生的话既道破了诗文书法在人生中的地位,又指出了研习诗文书法应遵循的法则。对此,霍松林先生几十年来须臾未忘。

在长达70年的治学生涯中,霍先生笔耕不辍,在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举凡中国古典文学的各个阶段,不同文体的各个领域,义理、考据、辞章的不同层面,他均有创获。唐宋文学是霍先生最关注的研究领域,其中关于杜甫和白居易的研究可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博学多识是霍先生文化人格的一个突出特点,其诗词集《唐音阁吟稿》被认为“既可领略其中流露的中国文人之忠爱情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高风亮节,又可从中探知半世纪广阔而深邃的活的历史”。

知能并重 教学相长

霍先生很注重对学生的培养,认为“言传”很重要,“身教”更重要。霍先生年近九旬,仍不断地发表学术论文,撰写学术专著。不少人劝他节劳,他总是说:“学校还没让我退休,我还在带博士生。我如果不出成果,有什么资格要求博士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呢?” 霍先生指导学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一贯主张品学兼优、知能并重,要求他们做学问必须多动笔写论文,还应该兼搞创作。他带的博士生,研究与创作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霍先生自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处于教学一线,先后讲授了文艺学、现代诗歌、现代文学、古代文论、中国古典文学等多门课程。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学,这是霍先生的经验之谈。他的论文和著作,很多都是在所教课程讲稿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如《文艺学概论》、《西厢记简说》等。因而他所讲授的各门课程,均备受好评。

教书育人70年,霍松林先生桃李遍天下。在80大寿时,霍先生写了组诗《八十述怀七律二十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敢诩荫门桃李艳?还期构厦栋梁饶。人才自古关成败,身教言传岂畏劳。”最后一首这样写道:“未酬壮志鬓先斑,已届姜公钓渭年。四海奇书思遍览,千秋疑案待重勘。高歌盛世情犹热,广育英才志愈坚。假我韶光数十载,更将硕果献尧天。”诗中洋溢着一种老当益壮的豪情。2010年10月,在十卷本《霍松林选集》的出版座谈会上,90岁高龄的霍先生高声朗诵了十卷选集编完的感受:“苦学学到鬓如银,不慕荣华不厌贫。阅世读书辄妄议,忧时感事亦狂吟。操觚细审今昔变,持论遥通宇宙心。十卷编成祸梨枣,岂堪覆酱又烧薪!”一代大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令人肃然起敬!

    转自 新民网新闻频道 2011年3月28日

    链接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03/28/9960285.html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3月27日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