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们站在过道上聆听郑愁予的精彩发言本报记者汤继颖摄
诗是自由,诗人是自由,昨日的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下半场也有自由的形式,几位发言者或带酒上台发言,或现场吟诵唐诗,令论坛除了有诗的内容,还有了诗的形式。
昨日下午,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诗歌论坛下半部分在陕师大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著名诗人和学者代表屠岸、谢冕、郑愁予、晓雪、周笃文参加了论坛。屠岸、郑愁予、吕进、李浩、李少君、周笃文、郑小琼、肖水等12位代表发言,探讨“诗歌与时代精神和大众审美”这个论坛主题。
台湾诗人郑愁予
我娶了西安最美的女子
因“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而让很多人记住的台湾诗人郑愁予,从台湾直飞到西安参加此次诗歌节。昨日,他参加了诗歌节诗歌论坛的下半部分。会上,他向在座的听众透露了一个秘密:此次来陕,不仅仅因为诗歌节,还因为他是西安的女婿。“我欣然地接受诗歌节的邀请,因为我是西安的娇客(女婿)——我娶了西安最美的女子,之一。”在他略带“狡猾”地在“最美的女子”后,稍作停顿加上“之一”二字时,会场发出了善意的笑声。
郑愁予昨天为了论坛发言,专门换掉了牛仔裤和衬衣,换上了唐装。在论坛上,他讲述了自己目前的创作情况和自己诗歌的基形。
“在西安,我们一下子就想到唐代。唐诗给我们流传下来了诗歌的基本形态,叫做基形。不管什么时代的诗歌,总是要表现一些主题。我的作品无形之中也反映了这些基形。”郑愁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唐代诗歌的形态:“唐朝诗人最幸福,因为他们有律诗、有乐府、有古体诗,都摆在那里,好像一个富家子,衣橱里有各种的服装,出门的时候想穿哪个就穿哪个……”
在说话间隙,郑愁予突然手一扬说:“你们座位上放了矿泉水,我站在这里,不需要,我需要西凤酒或二锅头。”然后像变魔术般地拿出一瓶白酒。现场发出一阵惊叹,原来郑愁予也和李白一样:“斗酒诗百篇”。
“我有几个故乡,但当谈诗的时候,你问我的故乡是哪里,我说是西安。有时候李白、杜甫的诗我不去读,我翻开去读王维的诗,我觉得我心里安安静静的时候就会读王维的。”他说,除了唐诗,他最喜欢的就是楚辞,他的名字“愁予”便出自楚辞。
86岁诗人屠岸
现场吟诵杜甫的《月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著名诗句昨日在论坛上被一位白发老者用古音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
86岁的翻译家、诗人屠岸,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吟诵”的三位传承人之一,昨日下午的论坛上,他向大家表演了“常州吟诵”,选择的两首诗则是他最喜欢的杜甫的《月夜》和《春望》,现场的学者和大学生听得入了神。“吟诗是一个传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汉族的诗歌从古代到现代的人所写的诗词,他们必须要吟,我的故乡是江苏常州,吟诗必须用方言,如果用普通话的话,味道就变了。”
“打工妹”郑小琼
螺丝钉、图纸、胶片都有诗意
“打工妹”郑小琼,这个从车间里走出来的诗人也是此次诗歌节的嘉宾之一。她昨日在论坛上表达了对那些曾经带给她的诗歌生命的螺丝钉、图纸、胶片、铁锈等的感谢之情。“比如像路灯这个词,很多时候它带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光芒,不断的蜿蜒交错,让诗歌有无限的可能性。当我不断面对五金厂的沸腾,比如说图纸、胶片等等,来体现内心的感动。”郑小琼说:“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件事情当中包含了不同的诗意,我们只是发现了诗意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它存在新的立意与生命力。”
郑小琼说,她和很多人交流过,都说现在的城市缺少诗意,“其实面对高楼的时候,我们古人比喻高楼的诗句比比皆是。每一个诗人在诗歌中对鲜花歌颂时,不要放弃了对塑料花的歌颂。”
转自 华商网-华商报(http://news.hsw.cn) 2009年5月27日
链接 http://news.hsw.cn/system/2009/05/27/0501898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