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怀沙 记者 尚洪涛 摄

舒乙 记者 尚洪涛 摄
“古有兰亭笔会,今有长安雅集。”作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第三届长安雅集大型文化活动前日在西安拉开帷幕。昨天上午,此次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长安文化论坛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原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王巨才、国学大师文怀沙、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以及霍松林、肖云儒、侯雁北、赵世超等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史专家汇聚一堂,纵论长安文化。
中华文化研究需要个性
国学大师文怀沙已是长安雅集的“常客”了,在本届活动上记者又见到了文老的身影。虽已98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文老说:“我曾在《长安雅集颂》中这样写过:‘兰亭修禊,驰名中外。长安雅集,耀誉古今’。我已是第三次参加长安雅集活动了,对长安文化可谓‘情有独钟’,长安文化不仅影响了西安和陕西,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所谓‘雅集’之‘雅’,指的也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比于文老讲话的海阔天空,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则着重强调另一个问题:研究中华文化不仅需要文化趋同,更需要文化个性。“因为中华文化是延续不断的,是多民族缔造的,是处处以哲理做指导的,是具有审美天性的。所以无论我们研究长安文化,还是研究楚文化、齐鲁学、燕赵学、巴蜀学都是很有意义的。”
盛世文化是长安学核心所在
“自古长安多名士,文坛大腕竞风流”,很多人将此归结于长安文化的孕育,于是诞生了一门研究学科叫做长安学。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彭曦评价说,长安学的研究横跨周、秦、汉、唐四个历史阶段,约2000年之久,而这一时段的历史奠定并巩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间的基本版图。
那么究竟什么是长安文化呢?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指出,长安文化复杂多变,但其基本应属于地区性文化,既包含这一地区称名“长安”时的文化,也包括称名“长安”之前萌发与之后延伸的文化。通过研究长安文化,复原历史原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对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的辉煌具有积极意义。
省文史馆馆长李炳武指出,盛世文化是长安学研究的核心所在,而时代关怀是长安学的研究特点,开放包容、创新进取则是长安学研究应该秉持的精神。学者肖云儒更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一方面长安学研究要史论结合,史、论、人物、专题、资料全方位展开;另一方面其研究要和原有各类相关研究,譬如炎黄文化、法门寺文化衔接融通,尤其要在发掘长安文化内在特质上下工夫。
地域文化研究最忌概念化
陕师大教授侯雁北认为,研究地域文化最忌讳概念化和一般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和沉积,可转化为民族精神;同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陕师大原校长赵世超也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需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种继承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复古,必须进行选择和转换。
据了解,本届长安雅集活动今日将进入第三天,音乐诗会将于今天上午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与会嘉宾将在幽幽古乐伴奏下唱和名诗佳句。明日起数百专家将分赴延安和汉中进行采风。
转自《西安晚报》2008年10月9日
链接 http://www.xawb.com/gb/news/2008-10/09/content_1468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