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长安雅集尝试复活“唱诗”

 
 

贠恩凤演唱武复兴为“长安雅集”创作的诗歌《长安行》。

  吟诗作对,对酒当歌,该是怎样一种英雄情怀?对于现代人而言,诵诗很常见,吟诗也不稀奇,但以诗为歌也许还真没几人见过。昨日,第三届长安雅集活动进入第三天,在当日以“魅力长安”为主题的诗会上,出现了一度鲜见的“唱诗”。有人说,这是对传统的创新,也有人说,这是对诗歌本源的挖掘。

  诗以歌之:长安雅集令传统复活

  在昨日西安音乐学院举行的长安雅集诗会上,与会嘉宾在幽幽古乐伴奏下唱吟名诗佳句。让很多观众新鲜的是,他们听到了两首真正的“诗歌”——诗文大家武复兴所作的新诗《长安行》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均采用演唱的形式与众人见面。陕师大学生杨兰潇说,本以为诗歌全部是朗诵的,没想到听到了唱出来的诗!感觉很特别,也让自己对诗歌有了更多的理解。

  谈到将“唱诗”这一古老诗歌表现形式重新推上诗歌展现舞台,活动主办方、省文史馆馆长李炳武认为,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复活的尝试,同时更是一种创新的体现,“唱诗曾是非常流行的诗歌表现形式,从盛世长安流传开的唐诗也曾是靠唱获得知名度,现在再现唱诗,也是在寻找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方式,当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久未与大家见面,它可能反而成为令大家感到新奇的新生事物。我们需要让传统复活!”

  歌以载道:兴盛千年如今面临失传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陕西省诗词协会顾问张晓农研究“唱诗”已近20年,他告诉记者,“从诗歌的南北起源——诗经与楚辞、到唐诗、宋词,中国古代的诗原本都是用唱的形式进行传播。”

  后人说的唐诗,唐朝人称为“唐歌诗”,这多出来的“歌”,就是配曲加演唱,比如七律,其实就是大家用以遵循填词的旋律。宋词在当时也不是现在的名称,而是“宋词曲”。张晓农说,当时媒体没有现在流行,只有当和了曲,诗词才能快速传播。所以“诗”与“歌”不可分离古而有之。可为什么“诵、吟、唱、和”四大类诗歌表现形式中,“唱”在现代流失得最为严重?张晓农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古代缺少记谱法。没有录音条件,所以配诗乐谱丢失。原因之二则由于中国历史各时期断代的诗歌曲调一般都较为统一,流行度在当时颇大,大家觉得没必要记录下来,但文人的填词重文轻谱,最终在新旧文化过渡时,造成了断层,形成了今天“那时人人都知晓,后世却不能有所流传”的局面。

  挖掘创新:“唱诗”也能重获新生

  虽然古诗词与朗诵的爱好者组织众多,但陕西至今没有一家专门的“唱诗”协会,而且迄今为止,国内只有年逾七旬的江佳锵先生和张晓农等寥寥几人出过古典诗词演唱专辑,难道古时传播的载体和介质的缺失真会导致“唱诗”从我们身边消失吗?张晓农并不这么悲观,他认为,古曲并没有完全丢失,除了长安古乐,据考证在敦煌乐谱中也找到了一些古代诗词的配歌,抢救与整理这些尚存的乐谱将大大促进“唱诗”的重现。其次越来越多的古典题材影视剧能够严谨遵循历史,这就很好地让现代人熟悉了“唱诗”。而类似“长安雅集”这类大规模文化性活动对传统的重提同样让“唱诗”有了新生。

  李炳武馆长最后表示,不管是诗歌文化或是其他文化,最本源的表现,总是能找到它本身独特气质的最佳方式。这也是为什么长安雅集的这次诗会的正式名称是“诗歌会”的另一个原因。

转自《西安晚报》2008年10月10日

链接 http://www.xawb.com/gb/news/2008-10/10/content_1468507.htm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