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率真的背后靠的是深厚的文化。
豪迈的陕西人。
如今常有人称陕西人性格“生噌愣倔”,甚至有“陕西愣娃”之说。陕西乃13朝古都所在地,建都历史上千年,自古乃文明之地。在常人印象中,京都人善于言辞,处事圆润,“生噌愣倔”显然与此不符,社会上由此产生一系列争议。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
选字的争议
专家、学者们的意见也不尽相同。首先,就“生噌愣倔”4字的选择,除“生”、“倔”两字没有争议,其他字则有多种意见。
“噌”字是市文联副主席、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商子雍写作中的用法,民俗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志春认为应为“撑”。《秦人的前世今生》一书作者李满星认为“憎”才合适,《原生态的西安话》一书作者伍永尚认为应为“伧”。
“愣”字尽管是社会上许多人的用法,但李满星认为它有贬义,应为“冷”字。商子雍和民俗专家、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韩养民认为,两者均可。
字义的斟酌
生,《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生硬,勉强。张志春认为生和熟是相对的,是不圆熟。
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方)叱责。撑,《辞海》解释为:抵住;竖起;挺起。张志春认为就是顶,反映人格独立。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厌恶、恨。伧,《辞海》注释为:粗野、鄙陋。伍永尚解释为语言耿直,粗声粗气。
愣,《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口)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硬来;鲁莽。冷,《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不热情、不温和。陕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国杰认为表示“爆冷门”。张志春认为有“酷”的意思,与英文的“cool”一致。
倔,《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性子直,态度生硬;(性情)刚强不屈。
是谁这样说咱陕西人
记者在甘肃采访时,谈到“陕西补胎”在全国兴旺的原因,当地一同行开玩笑地说:“别人补胎就一层,陕西愣娃一层不够要补两层,生意咋能不火,天下人谁敢比。”
韩养民认为,陕西人性格生、噌、愣、倔,是外地人说的,陕西人也认可,它反映陕西人直爽,刚正,坚忍,为人处事不拐弯抹角,不搞阴谋诡计,不会见风使舵。
“既有外地人这么说,也有陕西人说。”张志春认为,这几个字从不同层面表现了陕西人的个性。陕西人说此话时有自豪感,也有自嘲,因为现实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方位地表达在自己公开宣布的言辞中,会造成朋友不欢而散,或某种现实问题卡壳,好多世俗事推不动。
商子雍认为,这都是陕西方言,应为陕西人自己描述自己的个性,外地人不一定能找出这几个字。它比较生动、准确地概括了陕西人的生活形态和心理状态,不一定完全是贬义的,当然也不完全是褒义的,它是一个很复杂的组合,而且主要是指关中人。
也有人认为,4字分开说,会产生误解,将其组合为“生冷”、“噌倔”,意思就明朗了。其意为外冷内热,宁折不弯,一根筋,倔强劲上来敢把天戳个窟窿。有人甚至形象地说,陕西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马路;陕西人的脸像临潼兵马俑。
王国杰认为,其义在实际运用时,根据场合的不同其含义有差别,有时是褒义,用来形容人大气、正直、诚实,但有时是贬义,用来说人没有文化,不够成熟,鲁莽。同时,它不是陕西人性格的全部,而且不是陕西人的主要性格。
社会上有人说,陕西才子、比较文学专家吴宓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么说过陕西人的性格,但有人说吴宓当初说的是倔、犟、硬、碰。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认为“陕西愣娃”的含义就是说陕西人性格“生、噌、愣、倔”。
典型人物
接受采访中,专家、学者列举了许多典型的现代“陕西愣娃”,其中有如下几例。
生:蒲城人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冒天下之大不韪”,1937年12月和张学良联手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把天戳个大窟窿”,扭转了中国的格局。
噌:1938年7月,3万多名陕西子弟兵东渡黄河,坚持抗战近三年,有2.1万人战死疆场,先后粉碎了10余万日军的11次大扫荡,把妄言3个月占领中国的日本鬼子拒阻于潼关以外,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愣:1962年5月,陕西户县农民杨伟名等3人,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给党中央递交了《当前形势怀感》万言书,反映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杨伟名因此于1968年被迫害致死。
倔:在2004年3月的“宝马彩票案”中,面对玩耍“陕西愣娃”的一群外地人,西安灞桥农民刘亮不惧对方有钱有势, 登高一呼,把体彩承销商杨永明等一群狡猾的骗子送进监狱。有人称刘亮是“改写中国体彩历史的青年农民”。
生噌愣倔成形于何时
如果陕西人有“生、噌、愣、倔”的个性,那么它是当年皇都在关中时的历史遗存,还是以后衍变而来?
“陕西人这种性格自秦以来总体上没有变,如司马迁就是这样,他敢把皇帝他爷写成流氓。”韩养民认为,陕西人性格首先受秦人影响大,秦人原系西部游牧民族,进入关中后,把豪爽的性格带来;其次与环境有关系,陕西缺水,性格相对要直硬一些。这种性格,符合古代京都人的性格,讲诚信是古代人起码的要求,君子之交,不能没有诚信。
张志春亦认为陕西人自古就有此个性与地理环境有关,但他是另一番解释:关中地理条件优越,被称为天府之国,不用乞求别人就能生活得很好,从而自信从容,有立于天地之间的自豪。同时,古都在关中时,很多官员和他们的后代会散居在京都周围,外地一些有追求的人士也会聚集到京都,其中的失意者,或有抱负而未实现者,难免有不平之气;秦、汉时期,皇帝担心各地豪强引发不安定因素,把他们迁居在陕西关中一带。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可能使陕西人形成不那么顺从的个性。汉唐又是胡风大盛时代,胡人率真、豪放、大气的性格也会影响陕西人。最为重要的是,在关中讲经的老子的无为而治的独立思想和关学担当天下之大任的顶天立地思想,为陕西人性格形成打下思想基础。
“唐朝之前和之后,陕西人的个性不大相同。”商子雍认为,从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那个时候关中人非常喜欢和人交往,也善于与人交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自信心,大气、豪爽居于主导地位。但唐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关中被边缘化。陕西人内心在为陕西过去的辉煌自豪或者自尊的同时,又有自卑,毕竟眼前的陕西是中国发展相对后进的地区。于是,冷面、说话语调比较生硬等方面有些强化,与唐代时从内心里生发出来的那种自豪、豪迈、豪爽有了些许差异,异化成生、噌、愣、倔,相对变得比较封闭,显得不太善于和人交往。同时,比起江南水乡,陕西自然环境相对较差,在一个经常刮风的环境,很难整天笑盈盈的,他说话嗓门大一点,语调高亢一些,生硬一些,都是正常的。唐代以前,生态环境要好一些。生态的变化,也是陕西人性格逐渐发生变化的一个原因。
谈到唐以前关中的生态环境,我省西北大学教授杨希义说:“汉唐时,西安北郊一带可以种柑橘,味道和南方的无异;周至、户县一带有司竹园;西安附近还有练习水军的昆明池。这说明当时无论植被还是水资源,都很丰富。后来这些都消失了,近现代对环境的破坏更大,这对陕西人性格必然产生一些影响。”他认为,汉唐时期,关中人性格是多元的,既有西北的豪放、粗犷,也有南方的潇洒、儒雅。宋以后,京都逐渐东移,陕西大量儒士、官员随之东去,战乱中又发生人口迁移、大幅度增减,西部少数民族填充到关中,影响到陕西人性格,特别是宋后由于周围形势险要,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经济落后,接受现代文明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由此产生陕西人个性中相对落后的东西。
生噌愣倔到何时
生噌愣倔个性是否适应现实社会,是否需要改变?
韩养民说,陕西人的生噌愣倔,有它长处一面,真诚,属于热水瓶性格,外冷内热,时间长了就会发现陕西人适合做铁心朋友。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要官员讲真话、允许讲错话。欧美人也是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现在呼唤诚信,就是需要陕西人这种风尚。但生噌愣倔中也有不好的一面,不注意说话方式、策略。陕西人要在保留根本性格的情况下学会内方外圆。
“陕西人这种性格不是鲁莽,不是愣头青,是有思想内涵的一种表达。”张志春认为,陕西人的生噌愣倔,表现在艺术方面,能写出宏大史诗性的作品,如《诗经·秦风》;司马迁的《史记》;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当代亦然,如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张艺谋的电影,赵季平的音乐,都是典型秦人风度的显现。张艺谋的电影虽然争议大,但他开拓新的艺术空间,把中国电影由此带入新格局、新时代。换别人在这种骂声中可能早就躺倒不干了。生、噌、愣、倔的文化意蕴很深,值得关注挖掘。它适应现代社会。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的时候,后现代的精神带给我们的就是要强调个性。生、噌、愣、倔就是最为突出的个性,而且不是单一的,是多样的,多元的,实际上是趋向自由的,它是一种美的现象。特别在全球一体化的时候,我们要强调我们民族个性,展示我们自己从远古以来传承的文化空间,表达出生、噌、愣、倔,再吸收外来文化,没有这样一种观念是不行的。当然,在非原则问题上,也不一定要坚持原则式的生、噌、愣、倔。这种性格自然有不足,但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陕西省高校政治经济学研究会会长、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李刚认为:陕西人性格率直,大气,但也有缺陷,不讲技巧,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其次,修饰语不够,如有人请人吃饭:“给!吃!”陕西人能感受到其中滚烫的热情,但外地人容易误解,会认为修养差。
“不要对生、噌、愣、倔深恶痛绝,甚至扫地出门,没有必要,也做不到。”商子雍如是说。他认为,陕西人应该保持由地理环境、由历史渊源所形成的这么一种个性特征,只不过要把生、噌、愣、倔中的豪爽、直率、大气等好的元素发扬光大,把简单、粗暴等一些不好的元素尽最大可能排除掉,让传统的陕西人有更多的现代色彩,成为一个有个性的、有现代色彩的陕西人。
杨希义认为,陕西人自古到今不是很保守,能兼收并蓄,有博大的一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性格会逐渐向多元方面发展,兼并中国先进文化,特别是容纳世界上先进文化,既保留原有的刚毅、豪迈的优点,又提高文化素质,改变简单、粗犷带有原始野味的性格。这种趋向,实际上在年轻人身上已经体现出来。
转自《西安日报》2008年2月28日
链接:http://epaper.xawb.com/xarb/html/2008-02/28/content_17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