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挑刺(图)

周杰伦:看来得恶补点文物知识了(设计独白) 本报资料照片

王立群:有错改之,无错加勉(设计独白)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张杰 摄

 

  周杰伦《青花瓷》被指违背文物常识

  方文山像诗歌一般押韵的词,周杰伦像小调一样浪漫的曲,让流行歌坛大吹中国风,嘴里唱的念的,都像是诗词歌赋。不过要动到中国古代文化,就得严密点。据报道,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就给周杰伦的《青花瓷》挑错,称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懂些文物知识的人都会看得出。让很多人对歌坛中国风产生质疑,到底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是破坏。

  鉴定家给《青花瓷》挑硬伤

  对于《青花瓷》这首歌曲,马未都认为最好的一句是开头,即“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但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此,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

  专家称不必苛求流行文化

  一首流行歌曲遭遇专家质疑,恐怕会让词作者压力颇大,记者昨日就此事采访文化界相关人士。陕师大文学院副教授、省作协副主席朱鸿表示,用流行的方式传播古代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能让更多人对古代文化有印象,而作为有责任的文化人,也应该对流行文化密切关注,负责任地指出缺点,对于优点也应该给以肯定。而说到流行歌曲在引用古代文化时出现的一些错误,朱鸿认为:“作为作者本人,在引用过去的文化时,应该要精益求精,尽可能不要出现错误。但相关专家也不必太过苛求流行文化。文化毕竟和学术是不同的,文化是粗的和细的纠缠在一起。”

  省文联副主席高建群对歌坛中国风的盛行持肯定态度,“港台歌曲原本缺少深度,能把唐宋诗词、汉赋融入其中,会让歌曲的文化意味更加浓厚。而且台湾人对古代文化的继承甚至要超过大陆,他们的作家学者也更有想象力”。而对于专家质疑周杰伦《青花瓷》中出现的史实错误,高建群说:“要是这样苛求的话,现在的历史剧压根就不能看了。如果苛求起来,这些流行文化都经不起推敲。而且它们本身也并不是要说明什么,只是借助唐宋诗词、汉赋等来增加一点古典的感觉而已,不必要那么苛求。”

  [相关链接]

    王立群讲《史记》至少出现8处错

  近日,上海《咬文嚼字》经过反复考证,由王立群主讲的《史记》部分,被发现至少有8处文史、语言文字差错。

  佛教“提早”传入中国

  据介绍,《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一书中,第一处错误是说汉武帝晚年烧香拜佛。事实上,佛教当时还未传入中国。关于佛教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辞海》记录了两种说法:一说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一说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而汉武帝是公元前140年登基,公元前87年驾崩的。也就是说,汉武帝身后至少有85年,佛教才传入中国。

  第二处错误是将发生在北宋的“靖康之役”与明朝的“靖难之役”混淆。“靖难”是“平定变乱”的意思。1399年,明朝燕王朱棣以遵祖训、诛奸臣为借口,公然夺自己侄儿的皇位,这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役”。而“靖康”是北宋钦宗的年号。

  第三处错误是说张骞出使西域非常艰苦,因为当时是公元前2世纪,连指南针也没有。真实情况是:在公元前3世纪的著作《韩非子》中,就已经有了对指南针的记载:“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第四处错误是拿貂蝉和西汉衡山王刘赐的王后徐来对比,证明中国历史上常用女人挑拨父子关系。专家指出,徐来实有其人,貂蝉却是小说《三国演义》杜撰出来的一个虚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

  除了这些较明显的文史错误外,还有三处语言文字理解、使用不当。如将山西省洪洞县误写成洪桐县,这是因读音相近发生的错误。

  洪洞县的“洞”字读音在一般词典里查不到,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有明确的标注,念tóng而不念dòng,宋朝的《广韵》中已有记载。

  回应:大多错误系编校之误

  王立群接受采访时称,非常感谢这么多热心的专家为他的书挑错。他还对《咬文嚼字》所指出的8条错误进行了辨析。“洪桐县”等4条错误不是出自他的笔下,可能是出版社修改原稿时误增之错。还有两条错误是编校之误。至于历史人物貂蝉,王立群称,貂蝉之名确实不见于正史,但也有学者认为貂蝉实有其人,如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说:“貂蝉事,隐据《吕布传》,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所以自己书中之言,亦有根据。 京华

  文化旁白

  不必揽下所有瓷器活儿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刺儿人人会挑,各有侧重不同。

  虽然周杰伦的歌曲广为流传,但相信并不会有多少怀揣重金的买家或有志于古瓷研究的专家,仅凭这一曲《青花瓷》,便引以为鉴宝指南,前去捧起瓶瓶罐罐仔细辨认,看瓶底是否“书有汉隶”,或者有“临摹宋体落款”。歌曲嘛,听一听、唱一唱、乐一乐就完了,如风过耳,如青花瓷消逝于历史烟尘一样。

  能对《青花瓷》进行专家级鉴定与发言的,其手提包里无疑是装有一把金刚钻的,但对于这件“瓷器活”进行一番火光四溅的钻研,实在是钻非其所。曾有人看电视,见一高手穿墙而过,立刻暴跳如雷,说这违背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么,令人喷饭之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平心而论,歌名已是很成功的了,对青花瓷这种国粹进行了最好的推广,在这个唱歌有时像说话、甩双截棍的歌手的无数粉丝圈里,“青花瓷”三个字印在了他们脑海里,拔都拔不掉,将来长大后可能会有人跻身于研究、收藏青花瓷的工作中去,如这位著名的马学者一样。在某电视台的一档鉴宝节目中,主持人王刚一声厉喝:“请出护宝锤”,往往会令不少持宝者魂飞魄散,果然,咣当一声,青花四溅,一些人花容失色,泪洒当场。如果周杰伦跟鉴宝专家较起真来,“狡辩”说历代数千百万件青花瓷中,难保就没有一个工匠在烧窑时突发奇想,哪怕就在一个碗底“书有汉隶”、“临摹宋体落款”呢,毕竟历代青花瓷并未尽数浮出水面,万一就有那么一件呢?万一万一就有那么一件呢?

  对于百家讲坛上唾沫四溅的明星学者们,倒不妨“苛刻”一些,因为能坐下来听这些明星们开讲的,并不是只如听《青花瓷》般的小小少年,他们是真想学到些东西,学者们当然并非“咳唾成珠”,一旦犯错,大家心中一本账,除了所谓的硬伤之外,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完全可以见仁见智,解释历史更是一件大瓷器活。

  那么,纵然身怀有攻无不克的金刚钻,纵然这世间有无数琳琅满目的瓷器,但有所取舍的“高士”们,似乎不必揽下所有的瓷器活儿。 王锋

     转自华商报2008年2月16日 http://hsb.huash.com/2008-02/16/content_6815601.htm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