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学院派给西安方言“官话”说泼冷水(图)

 

西安地方文化受到许多专家关注,仅出版西安方言方面的书就有多种。

邢向东:如今的西安方言与周秦汉唐时期的长安方言大不一样。

护城河边吼出来的秦腔,听起来粗犷,品起来文雅。

    很多西安人认为,当今地道的西安方言就是古代的“官话”,《诗经》中的雅言和唐代诗词都是按照这种方言写的。目前书市上引起市民关注的《原生态的西安话》一书,就持此观点,该书封面上赫然写着:

  大周、大秦、大汉、大唐纯正的国家语言

  四方城磨砺了十三王朝的官方普通话

  龙脉傲舞九州,原汁原味吟唱三千年

  许多市民以此书为证据,更加确认当今西安方言系古代“官话”。

  这种观点正确吗?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高校专家,这些“学院派”专家的观点与之相悖。

  当年长安方言曾否为“官话”有待考证

  按照《原生态的西安话》作者伍永尚的观点,公元前55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在华夏大地的标准规范语言为雅言,类似今天的普通话,就是周语、秦音。《诗经》中的“雅”就是秦声。

  陕西师大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邢向东教授是我国著名方言专家,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和王力语言学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去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就《原生态的西安话》一书召开研讨会时,邢向东就提出不同观点。他说,根据有关历史专家研究,夏朝历史约5个世纪,有过的京都在河南、山西一带;商朝历时亦约500年,有过的都城在河南、河北、山东之间。只有西周才建都丰、镐,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东周又迁都洛阳,《诗经》就产生在东周时期。许多“学院派”专家据此认为,周文化必然继承、融合夏、商文化,周朝时的雅言,应为古代洛阳一带的方言。

  “《诗经》中只有《秦风》,可以说用的是当时的关中音韵,其他部分都是外省音韵。”陕西师大文学院教授杨恩成的观点与伍永尚的截然不同。

  秦朝统一了度量衡、文字等,建立了封建制度的秦朝,其官话是什么?

  西安外语学院教授张崇著有《陕西方言古今谈》、《陕西方言词汇集》等书,是我省著名方言专家。他认为,要确定古代某个具体朝代用的通用语是什么话,难度很大。当然,当国都建在某地时,当地方言会对当朝的通用语产生很大影响。但语言的变化十分缓慢,要经过数百年、上千年才能产生明显变化,不是说朝代换了,通用语即刻就变了。尤其是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更难确定。秦朝京都的人员又非常复杂,可能没有统一的“官话”。

  邢向东说,秦汉时期的通用语到底是洛阳一带的方言,即中州话,还是长安一带的方言,学术界观点并不一致。汉末扬雄在《方言》一书中,提到的方言中有秦晋、秦雍等方言,把秦言,也就是关中方言,列入方言之列。既然是方言,就不应是“通语”。至于唐代的“共同语”是洛阳话,还是长安话,也是有争议的。需要注意的是,关中不在中原中心,处于中原的边缘,古代“官话”的基础方言中肯定有西安方言,但不能以为在长安建都就一定会以长安话为“普通话”。“由于关中曾是周、秦、汉、唐的国都,因此,陕西方言为我们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基础,陕西方言源远流长,至今保留很多古语成分。但这不等于说当时的‘官话’就是陕西方言。”这是张崇一贯坚持的观点。

  琅琅上口不能作为科学依据

  伍永尚认为唐代“倩啊蔽靼不暗闹ぞ葜唬怯孟衷诘奈靼卜窖远列矶嗵剖爬派峡冢辖畔嘌骸?

  唐诗专家、陕西师大教授曾志华也感觉一些唐诗用西安方言朗诵比普通话押韵,他还曾在许多场合用陕西方言朗诵唐诗熏但对于“唐诗是用陕西方言创作”的观点,曾教授却认为这只是直感,要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提出须有科学依据,要用数据来说话,即将所有唐诗统计一下,看有多少诗符合陕西方言音韵,然后才能下结论。他曾询问过许多人,目前还没有人做这方面研究。所以,现在不能随便下结论。

  唐史专家、西北大学教授杨希义认为:用陕西方言朗诵唐诗有味的观点,这要看谁听,让陕西人听都觉得带劲、过瘾,但到中央台上播放,外地人听不懂,可能不接受,所以这不具普遍性。“唐诗是用陕西方言创作”,这种观点没有直接资料证明,要将其作为学术观点缺乏依据。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不能认为研究唐诗必须掌握陕西方言,因为目前研究唐诗的许多大家不是陕西人。

  杨恩成认为,唐诗在个别字上可能与陕西话相符,但整体上不能这么说。唐代时作诗,使用的是中原音韵,不仅有关中音韵,还包括河南、晋南音韵。只要带感情,无论用哪种方言读诗,效果一样,不能因此下结论唐诗就是用那种方言音韵创作的。他曾听外地两位教授分别用客家话和豫东话读唐诗,听起来都有味。对一般人来说,更愿接受自己日常使用的语言。

  邢向东说,唐时文人写诗依照的是隋代人陆法言著的韵书《切韵》,该书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学术界对《切韵》的语音基础有两种观点,一是以洛阳话为基础,一是为综合型音系,以洛阳、南京两种方言为基础。

  西北大学副教授王军虎编著有《西安话音档》《西安方言词典》等,亦为我省著名方言专家。“如果用广东话读唐诗,押韵的更多,相对来说,西安话读唐诗不押韵的多。”王军虎如是说。

  客家话比西安话更像“长安话”

  “现在的西安话和古代的长安话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方话演变得非常快,而有些方面西安话的改变比北京话还大。”邢向东说。

  张崇说,“学院派”公认,目前南方话,特别是客家话,相对今日中原话,保留古代的中原方言更多。也就是说,说一口地道西安方言的人听不懂周、秦、汉、唐时的长安话,但客家人可能能听懂一半。客家人从中原到了南方后,形成方言岛,他们内部通婚、贸易、交往,保留从中原带去的方言。他们现在还保留大量入声音,但西安话中已经没有。

  王军虎说,一般专家认为,南方保留古代语言更多,如厦门人把猪说为“di”,就是秦汉时的读音。福建人把锅叫鼎,也是一种古老的称谓。北方,特别是包括西安在内的关中,过去曾是征战的主战场,人口流动大,语言必然变化快。

  广东番禺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陈沣在《东塾集》中说,广州方言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广音四声皆分清浊,故读古书切语了然无疑也。……朱子云:“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的声音尚好。”……至广中人声音之所以善者,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唐诗里有很多入声字,但如今的关中话已没有入声字,而江苏话里还保留有入声字。”就入声字问题,杨恩成与张崇的观点相似。杨恩成同时认为,现在的关中话,不能等同于唐代的长安话,随着人口的迁徙,语言也在变化。五代后,大量陕西文人东迁到淮河以南,把当时的长安话带到了江苏、安徽、福建等地,而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人入住关中,带来许多其他方言。

  西安人口曾在数万与百万间震荡

  上述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提到西安历史上曾发生了剧烈的人口变动,因此对西安方言产生重大影响。西安人口在历史上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西北大学历史学教授陈国庆说,根据历史资料和有关专家研究成果,历史上西安的确是一个人口反复发生剧烈震荡的移民城市。

  周幽王11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杀幽王。幽王子宜臼继位,次年东迁都城至洛阳,周人绝大部分离开关中平原。

  秦始皇在灭六国以后,公元前221年将天下豪富12万户迁入咸阳,估计有60万人,当时咸阳总人口接近100万,因此其中的关东移民大大超过了咸阳的土著人口。秦国主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几乎都是移民或移民后裔。到公元前202年楚汉之战结束时,咸阳成为一片废墟,关中人口锐减到二三十万人。

  刘邦称帝后定都洛阳,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6月,刘邦决定迁都长安,从洛阳迁移到长安的人员大约不少于10万人。由于秦末战乱,长安人口稀少,而关东各诸侯国却人多势众,对汉朝廷构成威胁。高祖9年(公元前198年)11月,刘邦决定从关东移民“实关中”,这样又迁徙齐楚大族田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姓于关中,同时迁入的还有燕、赵、韩、魏之后和豪杰名家。在汉高祖实行“实关中”政策的100多年间,累计迁入近30万人,到西汉末年其后裔已超过120万,占关中人口半数以上。

  到了西汉末年,长安陷入战乱。“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行人。”根据《西安市志》,经历西汉末年的战乱,加之东汉建都洛阳,长安人口规模大为缩小。至永和5年(公元140年),今西安市境人口总数约19.99万人,较西汉元始2年(公元2年)减少72.09%。西晋末年,长安人口再次急剧下降。建兴4年(公元316年),匈奴军围攻长安,“人相食,死者大半”。“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

  根据《陕西省志》,自十六国至南北朝的280多年间,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古代少数民族迁居关中,与关中汉族融合。

  唐代时,今西安境内人口曾达到上百万。“安史之乱”后,关中地区人口减少。到唐末天复4年(公元904年),朱温迫使昭宗和长安士民东迁洛阳,移民老幼相携,月余不绝。长安的宫室衙署及民间庐舍都被拆毁,成为废墟。

  宋、元时期,西安人口出现低谷。北宋初年,今西安市境约为8.69万人。到了元宪宗二年(1252年),根据当时的统计,今西安市境推算有9500户、7.6万人。

  明朝后熏西安人口逐渐上升熏至清朝时熏虽然有浮动熏但基本维持在百万人以上。

  陈国庆说,人口如此大量的迁进移出,对西安的方言必然产生巨大影响。

                转自《西安日报》2008年1月12日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