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省教育厅副厅长吕明凯(中)到学校视察新课改工作
当前高中课改进行得比较好的学校,无疑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是被动地、机械地去落实课程方案,更不是遇到困难绕着走,而是因地制宜,主动创新,不断解开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断开创学校课改的新局面,直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以学生为本的有特色的本校高中课程新体系。
陕西师大附中是高中新课程推进得最有力度、最有成效的学校之一,这样的评价如今已在业内达成共识。学校把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变为一个研究过程,从各个方面安排部署,落实措施,在研究中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用研究来带动、指导实际工作。在开展课例研究和校本教研、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将信息技术手段引入新课程实施和学生管理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率先探索和尝试,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答疑解惑 积极状态投入教学
如何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领者?如何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如何围绕着学生的学来做教师的教,以此来考虑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以及研究工作?这是眼下各校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陕师大附中校长边团结提到,教师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课程改革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它将全面地引起人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乃至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新课程理念的贯穿,教学方法的改变,时间拖得越长,课改应有效果的实现,力度将越来越弱。学校教职员工对此认识深刻,他们的教学尝试和教学体会更是一种有力的印证:
语文教师张炳勇:课改以来,学生的参与性更强了,但是学习内容庞杂,搜集起来不太容易,我利用网络硬盘把需要学生阅读、补充的资料进行共享,使学生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为了避免华而不实,我让学生每天都做一些字词等基本积累,以学生辩论、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在,学生和老师都不是单兵作战,学生的交流意识和表达意识增强了,而他们所提问题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数学教师王全:课堂上以基础为主,不敢拓展太多,对于学生把练习题处理到什么程度,我会帮助他们打消顾虑,挑选一些题目,以达到学会而不是面面俱到的目的。以前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讲,现在强调学生要动起来,我让学生做一个三棱柱,做正方体截面研究等等。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的转变需要一个过渡,对老师来讲,可以把教材当成老师最适合的资料。
英语教师邵正威:在第一模块整合的基础上,我们对出现的问题尽快调整,课堂教学程序已经逐步调整到位。我们让学生自己组织了一场正式的美式辩论赛,发现他们已经能用英语解决问题,具有自主探究和组织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型教学和学生的任务型学习的磨合走到了正常轨道,学生要认真操作老师教学上设置的程序,不能不当回事。
历史教师华春勇:明白史实才能识“史”,学生基础、对历史学科社会功能的不够重视,教材内容编排问题,存在争议的史学观点,让历史学科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尽量把学生与历史拉近,尽可能把学生身边熟知的人、事、物的历史背景告知给学生,尽可能调动所有的教学资源,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原始资料,直观地再现历史。我把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情感的丰富,社会价值观在历史课堂的体现作为对自己的要求。
物理教师马凌夫:课改最重要的再现了重视认识事物的全过程,学生在实际探讨过程中怎么掌握方法,要凭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去总结,而不是靠外界强加。在平行四边形中发现分力和合力的关系,从一些细微的地方感受物理学就在身边。
政治教师赵桂云:政治要贴近生活才能为学生津津乐道,我会根据教材选择方法,做一些活动课,表演短剧、场外连线、把课后问题总结成正反两方问题让学生辩论,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多想办法,不断设计,征求学生意见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口味。
课例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促进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正成为基层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陕师大附中成立课改办,由教研室负责,具体负责新课程的实施工作,要求各学科要加强教学研究和备课,加强学科之间的听课,强调课例教学和校本教研,把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必修模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作为重点,在转变教学方式(教法)、学习方式(学法)上下功夫。
为此,学校邀请课改专家、学科专家来校进行课例分析、点评,开办专题讲座。9月28日到9月30日,学校与师大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编辑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联合主办了“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及其分析”专题研讨会,人教社专家章建跃,新课标组组长、北师大版数学主编、首都师大教授王尚志等专家做了专题报告,与会教师还听评了三节研讨课。10月23日,“雁塔区高中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师大附中举行,由学校教师周鑫、张炳勇各上了一节研讨课,与会专家贾玲用四句话概括了她的感受:学习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实验新教材,探索新教法。12月19日,西安市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举行,师大附中作为语文、历史学科观摩交流的会场。
课例研讨,同课异构体现了新理念的几种尝试: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三维目标设计课堂,强调“过程与方法”是一种目标;激发兴趣,引导探索;一课一得,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强调新课程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及教师要不断学习,并提出怎样把握课堂上新生成的课程资源,怎样面对学生的观点交锋,让老师们去思考。
分步推进 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进入新课程初期,学校就将新课程管理纳入到校本教研的范畴内,规定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校本教研课题。第一次模块考试过后,教师们把前一段模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课时不足、知识讲授的深度难度广度、课堂探究活动、课堂评价等)作为校本教研的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填写校本教研登记表,学校形成校本教研课题一览表。学校让教师充分认识开展校本教研对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学校课程自主权,实现学校特色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第二学段开始,师大附中校本课程进入高一新课程系列,《股票知识》、《健康食中来》、《绒线编织》、《文学博客创建和博客文学创作》、《民间收藏文化》等课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校的社团活动也课程化,计学分。此外,学校已安排好假期的社区服务活动、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各科选修Ⅰ模块的选定,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校长边团结认为,只要扎扎实实按照课改标准实施,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肯定大有益处。经过一段教学实践以后,我们现在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感觉和需求。学校将加强教研活动,人人都要上研究课、汇报课。在课改方面能迈出一大步的教师,学校将给予政策倾斜,树立标兵。“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是我们教育教学的脉搏,教师要自觉渗透课改精神,明白教会学生做人是我们首要的职责。
转自《西安晚报》2008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