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文明史中最为辉煌的历史年代,保存于唐代墓葬中的唐墓壁画集中反映了那个年代最为璀璨的文明。这些历史的珍宝历经千年之后,如今正在向世人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在唐墓壁画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游人的大量涌入等多种原因,壁画的保存环境发生了种种恶化,霉变、褪色、画面起泡等问题时刻威胁着壁画的安全,如何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最为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当代文物工作者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
经过多年研究,历时四年多的努力,日前由省文物局、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原陕西省档案保护科学研究所)及乾陵博物馆共同组织的乾陵壁画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珍贵文物饱受罕见病害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约六公里处的梁山上,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它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这些墓葬中出土的壁画题材广泛,从建筑楼阙、山川树木到出行仪仗、狩猎娱乐,琳琅满目;天象绘图反映了当时人的宇宙观;文臣、武士、宫女、宦官等人物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堪称绘画艺术佳作。壁画最初发掘时,颜色鲜艳完整,由于种种原因,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墓道内壁滋生了大量蓝绿色微生物,永泰公主墓室四壁的建筑斗拱和穹隆顶天体图中的银河、太阳、月亮和星辰等几乎被完全覆盖。与此同时,墓内壁画还出现了大面积的风化褪色、颜料粉化脱落等现象,前墓室天体图中的银河、星辰、太阳,前后甬道顶部的仙鹤、云彩,两壁的侍女人物、花卉及过洞顶部的藻井图案等原始壁画多数消失殆尽,无法辨认;前后墓室、墓道的原始及复制壁画多处形成空鼓与地仗疏松现象、墓道东西两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绘制的壁画上出现了5毫米左右的盐霜。在章怀太子及懿德太子的墓内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这严重地破坏了陵墓的考古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对症下药”专家苦攻关
这类情况出现后,立即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重视,省文物局及乾陵博物馆随即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及省档案保护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对此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经试验室采样培养分析研究发现,永泰公主墓及章怀太子墓内微生物为蓝藻类植物,这类植物通常生长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在墓室内出现是极为罕见的,有关专家分析表明这可能是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来乾陵游览的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加,引起墓道内温湿度环境及空气质量变化使墓内环境变得适宜该类植物生长才使其大量滋生。
面对这些病害,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的文物保护专家李玉虎带领的“风化褪色的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画的恢复与保护”课题组的专家们经过多年刻苦攻关,努力研究,针对乾陵陪葬墓壁画的特殊情况设计出了一整套系统的修复保护工程技术方案和施工方案。由于受损文物历史价值很高,为确保万无一失,专家们对其施工工艺进行充分的论证,先在永泰公主墓进行小规模保护性试验并进行长期的观察,在确定其可行性并获得省文物局批准之后才逐步慎重地推广并于2002年起正式对乾陵陪葬墓内部受损文物进行修复保护。
专家们首先采用美国引进的专业杀菌药物对墓室内壁滋生的蓝藻进行仔细清除,确保有效去除滋生蓝藻的同时不伤害壁画颜料并在壁画上形成保护层防止藻类的再次滋生。之后用恢复固色剂对被蓝藻覆盖部分进行显色重现,恢复壁画的原始面貌。此外,还要将特殊的粘合剂注入壁画空鼓及地仗疏松部分进行填充、加固。保护中,风化褪色的恢复与保护问题是专家组面临的最重要的科研难题之一。专家们重点研究分析了这些壁画的褪色原因、褪色后的物质组成和光学特性,发现古代壁画颜料与胶料的混合物在风化褪色后形成了一种存在于颜料与胶料混合层中的空气、空隙-粒子界面,也是对入射光的散射层,该散射层导致了颜料与胶料层原有色彩的淡化与消失。专家们根据文物彩绘的风化褪色与粉化脱落的状况,研究设计出了用液态抗氧、抗风化材料消除散射界面,以抗腐蚀氟材料、高分子粘合附着材料与其协同以固态恢复彩绘的原始风貌,并防止颜料、胶料被继续腐蚀风化、粉化的修复保护方法。最后,专家们还要对墓室内壁的盐析现象进行封护。
目前该项技术成果已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国家文物局的技术鉴定,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首次从散射角度提出了文物彩绘、壁画颜料、建筑彩绘、胶料风化的褪色机理,颜色恢复的科学解释,也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历时多年保护努力终见效
经过四年多时间的系统修复保护,乾陵出土壁画的病害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控制.七百多平方米的珍贵壁画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复,在被修复壁画中很多都是国家一级乃至国宝级文物,如永泰墓内出土的壁画《宫女图》中的《端杯仕女图》体态雍容、曲线优美,让人叹为观止,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天体图》中的金乌三足鸟记录了古代人们对太阳赋予的神奇的力量和神话般的想象。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狩猎出行图》、《打马球图》、《观鸟捕蝉图》、《客使图》、《宫女游园图》等佳作反映了太子监国时期的生活场景,构图完整,场面宏大,布局独特,绘画技艺精湛,它们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宝库,而且为今天研究唐代美术、服饰、体育、对外关系和宫廷典章制度,领略唐人的审美意识等提供了一批珍贵资料。修复后绝大多数被修复文物重现了往日的光彩,其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图形得以重现,并且经近年来的观察,所用材料稳定,相关检测结果证明未改变原有颜料的光谱特性和物质组成。
据了解目前我国各类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画严重风化褪色是一个大量存在的普遍现象。而该项彩绘修复保护技术作为文物彩绘保护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解决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逐步推广的普遍意义。诸多著名考古学、文物学专家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半坡遗址考古权威石兴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林等都对该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项技术还被推广到了明西安长乐门城楼彩画、清仓颉庙固件彩画与壁画、南唐帝陵、法门寺及北京故宫等的古建彩画修复保护工作中。
文物保护 任重而道远
尽管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乾陵壁画的保护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比如主墓室滋生藻类虽已杀死去除,但尸体残留仍然难以清除;盐析问题虽得到控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壁画大面积的地仗层空鼓和墙皮起翘现象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加固方法,这些技术难题依然摆在专家们面前,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乾陵作为正在进行的“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保护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与贡献,而且相关的考古研究工作也从未停止或间断过。目前,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技术——去除出土陶器上附着的钙化土锈技术在李玉虎专家的带领下也正在努力研究当中。
摘自《陕西日报》2007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