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图片
文/图:本报驻陕西记者 熊晓芳
被列为0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考古工作者从数以千计的青铜器、金器、玉器中,意外地发现带有「内(芮)公」、「内(芮)太子」等青铜鬲铭文。据推断,春秋时期,这里应该有一个叫「芮」的古国,但是,遍寻古书,在韩城根本没有一个芮国存在过。而且,根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这里应是古代梁国所在地。难道《史记》记载有误?如果这里是古芮国墓地,那么古梁国又应该在哪里?按照「墓在城郊」理论推断,古芮国国都又会在哪里?诸多疑问和谜团伴随着这一惊人的考古发现而涌现,不仅让众多学者和专家异常兴奋,也使世人对「芮」这个谜一样的古国生成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6月9日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梁带村考古发掘,M502号墓出土中国最早的木俑更让人为之震惊!古芮国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有人猜测梁带村附近的一段古城墙便是古芮国城墙,也有人说是黄河改道淹没了古芮国。梁带村墓地还蕴藏着哪些惊人的秘密?古芮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记者为此专程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学者,以期找到一个最接近的答案。
芮国遗址 古文未录韩城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王晖(图)告诉记者,在陕西韩城梁带村发现周代芮国墓地之前,古文献中虽有三处芮国故地,一处在晋南,两处在今陕西大荔及大荔之南,却没有一处在今韩城之北。
在芮国君墓被发现之前,学术界所认为的芮国有南北东三个,南芮所在之地就在洛水与渭水之交,即《括地志》所载的朝邑县南三十里。南芮国的年代应该最为久远,「芮」在周代金文中均作「内」,本义是指河流入口之义,此芮国可能因其居于洛水与渭水之交而得名,该芮国曾因和虞国争地而在史书上有记载,即「虞芮之争」。北芮城综合古文献记载看,应是「大荔之芮」。大荔在两周之交被称为王城,又称为「京」,即王朝直辖之地,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晋武公元年,……芮人乘京。意思就是芮人侵占了王城大荔。芮人侵占了大荔王城之后,遂有了「大荔之芮」或「王城之芮」的称谓。而大荔之地在洛水与渭水交界之芮的北面,所以此芮又被称为「北芮城」。东芮城则在晋南。
《史记》露端倪 芮梁或相邻
但是,古文献中提到的这三个芮国与最近在韩城考古发现的芮国之地皆无关系。韩城之北的芮国,在古文献中还是可以找到蛛丝马迹的。结合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和传世古文献,从春秋早期芮伯万的历史事实及迁徙情况,王晖教授认为,韩城梁带村芮国,是芮伯万被母亲驱赶周王捉放而戎人迎接到韩城一带才出现的芮国新居地。
春秋中期秦德公时,芮、梁国共居今韩城一带,《史记.秦本纪》有关于春秋中期芮国与梁国共同活动的历史记载:「(秦)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秦穆公)二十年,秦灭梁、芮。」这一记载十分重要,表明在春秋中期芮国和梁国居地已相当接近,才一起去朝见秦国国君,并一起被秦国吞并。但是汉代以来的学者皆未认识到这一点。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这是说芮伯万的母亲将儿子赶出芮国,芮伯万逃到魏地。芮国在晋南(今山西芮城),魏地也在芮城,相距不远,并非战国时的魏国。这应该是周王的一次复仇行动,因为,晋武公元年「芮人乘京」,夺取了大荔的王城「京」地,周王自然怀恨在心。刚好芮伯万被其母驱赶在魏国时,就趁机把他捉拿到东都洛邑,直至公元前707年,芮伯万被放回。但是这时被放后的芮伯万绝对无再回大荔王城的可能,大概这时大荔王城又回到了周王的手中。但原来的南芮城又被母亲占有,大概这是「戎人逆芮伯万于郊」的原因。但戎人缘何要从周都的郊区把芮伯迎走?原因不详。而且「戎人逆芮伯万于郊」之后的去向也是不明。
芮伯万被逐 或梁带村建国
但现在根据在韩城梁带村出土大量的芮国青铜器及其他器物,芮伯万应该是到了戎人之地去了。那么戎人之地在哪里呢?王晖教授认为,通过这次考古发现可以确定是在韩城梁带村一带。而且,芮伯万迁徙到北方后仍以原地名称之。
一直处于中原的芮国,为什么有戎人迎接?王晖教授分析说,从梁带村芮伯墓地出土众多「芮伯」、「芮太子」的青铜器铭文来看,迁徙到梁山之北的大荔之戎就是芮伯之戎,是姬姓的芮伯戎狄化了;而且这一支北迁的姬姓芮国把原来的地名也搬到韩城新居地去了,于是便有了《史记.匈奴列传》所说的「大荔之戎」的称呼。
转自: 香港《文汇报》2007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