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一露如雀跃,老将心灰今复燃。
滴水亦愿浇花根,文章得失不由天。
———《高考留笔》
这是1977年12月10日上午,考生侯甬坚生平第一次参加高考时,在语文草稿纸上随笔写的一首诗,短短的四行诗句中,流露出恢复高考那一道金光带给他和更多考生这个难得机遇时激动的心情。
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了30年,但侯甬坚多年来一直有记日记的良好习惯。那个记忆中早已尘封的年代,他也用手中的笔一字一句地记下了那年高考带给自己的心灵震荡———
考生:侯甬坚,男
准考证号:101659
考区:陕西省宝鸡县县功中学考点
考试时间:1977年12月9日—10日
录取院校: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现任职务: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考30年感言:作为恢复高考第一年的77届考生,高考无疑影响着我所有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用日记记录了那个难忘的年代……
一段记忆———
从下乡知青成为了大学生
(2007年5月10日,在陕西师范大学见到侯甬坚教授时,他时年49岁。让他的记忆再次回到1977年高考,时间已经跨越了30年。)
恢复高考那年,我19岁。我17岁那年高中毕业,作为工厂子弟,我随家庭调离了四川绵阳,来到了陕西省宝鸡市 。遵循时代的固有内容,我随之在宝鸡县县功公社先锋大队三生产队插了队,落了户,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
在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国家要恢复高考的消息不断传来,我们在田间地头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心里就有些激动,心想:我也可以参加高考了!在众人和家人的嚷嚷中,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自己应该去考。
后来的经历亏得我有一个流水账似的记录,具体如下:
1977年10月28日:回厂复习,准备参加高考;
同年11月18日:在公社填写高考登记表;
同年11月26日:收到高考准考证;
同年12月9日、10日:参加高考。
直到2月12日(正月初六),才终于收到了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被录取为历史系的本科生!这时心里才安静下来,随之也就有了一些憧憬,但这些憧憬并不清晰……
一篇日记———
高考结束那晚 我写了千字日记
(考试结束的那天晚上,侯甬坚的日记也未间断。他的有些日记,只是廖廖数语,但考试结束那天晚上的日记,他却记得密密麻麻,有两页整,共千余字。他的日记本和字迹已略微有些泛黄,但内容却清晰可见。以下是侯甬坚高考当日日记,有删节)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日夕·日记
为期两天的考试结束了。
九日上午考了数学,下午考了政治。今天上午考了语文,下午考了史地。
这是有生一以来参加的第一次大学考试,前后四十几天时间全用在这上面了。不敢说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起码是下了一定的苦功。
四十几天的复习,甚至可以说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都是在打基础,在准备高考。当然以前是无目标的,有了目标的四十几天复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但对我来说这也算够了。
可笑的是,我在语文的草稿纸上留了一诗,曰:
新规一露如雀跃,老将心灰今复燃。
滴水亦愿浇花根,文章得失不由天。
随手题为《高考留笔》,末句为鲁迅诗,见《别诸弟三首》。
这次考试之重要,不言谁也明白。可不知道你是否明白“应知事物难,在乎点滴勤”?参加高考虽有二千万,但平常就锲而不舍的又有多少呢?临阵磨枪,不能不折枪断戟。答卷一交,心中懊恼,空有冲天之冤,也只有消灭于肚皮里。这对中国的青年是一大益处,十几年未高考,年青人尝一尝这个自奋,是大有必要的。
对谁来说,考不上都是憾事,对我也是如此。但考不上,可以使有志者发奋,考不上,倒可以促进人,使人———有志气的人坚定不移,踏实地走出一条路来。
(参加1977年高考的考生不少,但像侯甬坚这样用日记记录当年高考心情,并妥善保存下来的,至今却很少。因此,上述日记内容自有其意义。)
一份祝福———
亲朋和村民的祝福让我感念
1978年2月23日,在我准备离开宝鸡去西安报到上大学的前一天,我特意回到先锋大队及三生产队,向那里的干部、贫下中农告别,由于我是这一批第一个要离开大家的知识青年,又是高考成功去上大学,人们对我非常热情,大队送我了一本小小的红皮日记本,还在首页上题字相赠,许多亲戚、朋友和村民也拿起笔给我写赠言。
(记者看到,侯甬坚依然保存着的大红色封皮的小日记本首页上,是先锋大队党支部革委会的赠言“赠给甬坚同志离队留念”,盖有大红的印章。)
大队会计林树全赠言说:“亲爱的甬坚同志,因工作需要,将要分别。望你继续保持在队两年多时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学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刻苦钻研业务,将自己锻炼成为有红有专(又红又专)的革命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1978年2月24日,我从宝鸡到西安,到陕西师范大学报到入学。开始了我4年的大学学习。这也成为我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
一种感受———
我无法假设“如果没有高考”
(4年大学学习后,侯甬坚又考上了研究生,直接前往武汉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后,他回到母校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工作后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攻读了博士学位,成为一位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他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还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部委员等职。)
现在要让我假设,如果没有高考会怎么样?我真的无法假设下去,因为高考对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很多人所说“高考改变了我的一生”,我也同样。我是学历史的,不善假设,但高考的经历和结果带给我的一切,都是我人生中珍贵的内容!
转自:《三秦都市报》2007年0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