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清源展示他的教学挂图。
□文/图记者姚村社实习生边静刘柯
特别提示
56年前,一封来自市长的回信激荡起一个远赴朝鲜战场奋勇杀敌的年轻人的无限热情;55年后,当这个年轻人满头华发时,一封来自现任市委书记的回信又更加坚定了他将自己的“事业”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勇气。退休17年来,他给数十所学校和单位做报告81场,并始终坚持自己的“四项原则”:不要课时费,不要请吃饭,不要纪念品,不要接送。这一切,只为了让下一代铭记历史———
一封市委书记的亲笔信
“我面前放着一封年代久远的信,信脑上印着红色的西安市人民政府用笺字样。岁月的风霜虽已把信纸染黄,而那几行工整、俊秀的小楷书依然清晰、遒劲。我神情凝重地端详着那颗醒目的隶书红色大印章,方仲如三个字在我眼里活动起来。记忆把我带回到53年前。”这段话摘自陕西师范大学退休副教授杨清源,发表在2004年第4期《陕西穆斯林》杂志上的《我珍藏着一页历史》一文。
1951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在硝烟滚滚的朝鲜战场欢庆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周年。刚刚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粉碎敌人秋季攻势之后,杨清源,一个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带着战场的硝烟,怀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给西安市方仲如市长写了一封信,向他和故乡西安人民报告前方的胜利消息,并感谢政府和人民对家人的照顾,表达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杨清源深知市长工作繁忙,彼此相隔千山万水,又因敌机疯狂袭扰,通信十分困难,所以,信发出后他并没有期待回音。
然而,来自古城西安的鸿雁竟然越过千里江山,冲破层层封锁线,飞到了炮火连天的朝鲜西线战场。方市长复信了!信中,方市长对他热爱祖国、英勇杀敌的精神表示敬佩,鼓励他继续前进。在防空洞里,杨清源把这封意外的回信念给战友听,战士们一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归国后将近30年的漫长岁月里,杨清源一直盼望能当面向老市长表达长期埋在内心的挚情。终于,这个愿望在1979年1月得以实现,他见到了当时身为全国政协委员来西安视察工作的方仲如同志,这封信成为了他的“介绍信”。“53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击、磨蚀着昨天的一切,而老市长的信我一直珍藏着,它是西安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见证,也是干部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的最好见证。这是一页永不褪色的历史!”杨清源在《我珍藏着一页历史》中饱含真情地写道。
历史好像又重演了一遍。在退休后给小学生义务做了10多年革命传统报告后的一次偶然机会,杨清源从报纸上得知西安是一座驻军较多的城市,曾6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又萌发了给部队官兵做报告的念头。他给市双拥办、省武警总队和西安警备区打电话、写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又写信给朱智生副市长。朱副市长作了批示,让市民政局局长郭树立落实此事。不久,市双拥办主任李国军给杨清源打来电话,说已与驻洪庆的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谈妥,就这样杨清源成功实现了给部队官兵做报告的愿望。2006年9月23日,杨清源怀着欣喜之情给孙清云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激动心情。10月9日,孙清云的一封亲笔信由市民政局局长郭树立带到杨清源的家里。孙书记在信中写道:您是一位参加过革命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老同志。虽然年届七旬多,仍热情关心西安的建设和发展,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加拥军工作。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我向您表示衷心感谢!欢迎您参加包括拥军在内的更多社会活动。我们共同努力,把西安建设得更美好。
杨清源感慨万千:“你看,历史好像重演了一次!时代不同,作风依旧。”
现在,这两封有特殊意义的信都珍藏在杨清源老人家中。
17年义务做报告81场
“革命先烈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连身家性命都不要了,作为一个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给孩子们讲讲课、做做报告又算个啥?”今年78岁高龄的杨清源意味深长地说。
杨清源老人1990年从陕师大退休。他是回族人,之前任该校民族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革命史、党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退休之前我就想好退休后要做什么了,我是陕师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老教授协会的成员,又当了几十年老师,就想继续用我的经历和知识教育下一代,我有责任有义务把革命传统传下去。”抱着这样的想法,1990年杨清源一退休就又忙碌起来———给多所学校的孩子们义务讲革命传统教育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12月,杨清源为54个学校和单位做报告81场,光2006年就有29个学校和单位,直接听众达21000余人。
为什么要选择退休后给学生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除了杨清源本身就是一位老革命,在院校又长期从事革命史教学外,应该说还有一个原因。1938年11月23日,日军飞机轰炸一座清真寺时,一发炮弹落在相子园嗉子坑附近,将防空洞洞口前一面高墙震塌了,17人被活活憋死在里面,其中就有杨清源的姨父和表弟、表妹。
说起杨清源老人义务做报告的历史,背后有许多插曲。刚开始,杨清源老人印了许多封信给西安各个中小学分发,在信里写明自己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授课专题,并注明自己的四个“不要”:一不要课时费,二不要纪念品,三不要请吃喝,四不要车接送。“咦,社会上还有这么好的事,这不要,那不要。正是类似这样的怀疑,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并没有安排我去讲。”杨清源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清源在师大一个办公室,看到一张“2001年秋季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点、地址、电话一览表”,那上面有西安各个中小学的电话、地址。他要来后主动给学校打电话,挨个询问,联系学校一下方便多了。有个别学校没有联系方式,他就打114查询。第一所做报告的学校是一个回族学校———团结小学(现已合并),师生反响很好。就这样,找杨清源做报告的学校慢慢多了起来。仅2005年4月~9月,他就连续给测绘局子校等13所中小学做了报告。
虽然有几十年中国革命史、党史的教学研究经验,但为了能给小孩子们做一次高质量、喜欢听的报告,杨清源还是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他在翻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大半年时间,整理撰写出“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井冈烽火”、“伟大的长征”、“八年抗战”和“抗美援朝”6个专题的讲稿,供学校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去年底,我省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图片展,杨清源得知消息后,带上小凳子,拿上录音机,口袋里装上点心,外加一瓶水,连续5天往返展馆,直到将现场展览的解说内容一一录下来。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发现后,就做了专题片“革命传人———杨清源”。
在杨清源家里的一个旧柜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3大摞带有标签的磁带,这是他做报告的录音。每场报告他都坚持录音,平时在家里自己听,觉得哪里有错误或不准确就及时纠正。杨清源告诉记者:“为了自己的思想能跟上中央的精神,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先进性,我坚持看报纸、电视。报纸上只要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报道、讲话,我都剪贴下来仔细学习。电视上有关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之类的,我都会用录音机录下来。”杨清源不懂少儿心理学,便向陕师大原教育系几位研究青少年心理学的退休老教师电话咨询或登门讨教;南京理工大学是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单位,杨清源和他们长期保持着友好联系,对方经常无私地给他寄这方面的资料。
讲抗战课时高唱《大刀进行曲》
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倾注着杨清源老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报告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他们不能讲很多大道理,喜闻乐见、生动感人、富有教育意义的形式和事例对他们才会有吸引力。”杨清源说。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的效果,杨清源采用多种多样的授课手段。八年抗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太多,报告时间只有70分钟,他便选择一些生动、感人、有趣味、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来拨动孩子们的心弦。为了讲好南京大屠杀一课,杨清源托在南京的亲戚专门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买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照片集》,把其中几张放大,用形象的图片给小孩子讲故事。一次,讲台儿庄战役我军一位敢死队长率领40名队员用大刀砍鬼子时,他把报纸上刊登的那位还健在的95岁老英雄的照片高高举起,老英雄手握杀敌大刀,威风豪气不减当年,孩子们都瞪大眼睛饶有兴味地看着、议论着。这时他站起来大声说:“小朋友们,这位老英雄是我们陕西泾阳县人,他的名字叫仵德厚,请大家热烈鼓掌向老英雄表示敬意,祝他健康长寿!”顿时会场掌声一片。还有一次,为了形象地介绍红军长征的艰苦,他问小朋友:“人要不要吃饭?”“要!”小朋友们齐声回答。“吃饭要不要做?”“要!”“做饭要不要费时间?”“要!”“那红军没时间做饭怎么办?”“吃面包!吃方便面!”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杨老师表情严肃地告诉孩子们:红军每人装两袋生米边走边吃,马也要吃草,红军战士就边走边拔草给马喂。教室里的空气顿时凝住了,孩子们的心灵受到强烈感染。
毕竟是70多岁的老人了,杨清源一般一周只能做1次报告,忙的时候也做过3次,再多就吃不消了,有时连嗓子都哑了,院子里的其他老教授遇见时,经常这样提醒:“老杨,悠着点哦!”杨清源到学校讲课,一般都是坐公交车,因而他总是带着老年证,这样可以免费乘坐200路以内的公交车。有的学校离南郊远,要倒好几趟车才能到。还有的时候,时间来不及就只有打的。最远的一次,杨清源要到地处灞桥区洪庆的一座大山里,为栗沟小学的13名师生做报告。山路颠簸、危险,且出入的都是蹦蹦车,老人原本很犯愁,凑巧本报记者随同采访,有单位派车,总算免去了颠簸之苦。这也是杨清源唯一一次没有掏路费。
“我老了,退休了,但还能为社会做点事,心里高兴得很,我没吃亏!”杨教授的话朴实而真诚。
杨清源17年义务给中小学生、大学生、家长以及部队做报告81场,先后有数万人接受了杨教授的革命传统教育课。
谈到今后有什么新计划,杨清源告诉记者,今年是“七七”事变70周年,也是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70周年,他现在正为此准备讲稿。再就是,杨老觉得目前我省关心下一代工作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呼吁全社会都能重视起来。
转自:《西安晚报》 2007年04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