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大山深处的课改脚印

    隆冬时节的渭北高原,朔风刺骨,寒气逼人。2005年的正月初七,坐落在爷台山深处的陕西省淳化县悄然进驻了这样一群“城里人”:这群人住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招待所里,在县医院的职工食堂内凑合吃饭;如果碰巧,你可能会看到一位手举打点滴的吊瓶、身材消瘦的中年男子匆忙奔波于医院与县培训会场之间……这群人是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赴淳化县进行“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教授课题组人员,这个中年男子是该课题组成员王较过教授。
    也许在普通人眼中,大学教授理应在配有先进精密仪器的实验室里,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在布满古今中外书籍的书桌前著书立说,他们是风光且令人艳羡的;许多人甚至师大学子们并不知晓,平日里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的教授会把偏远山区当作实验基地,把知识和对新生活的憧憬送往深山,送给被大山挡住出路、被贫困锁住手脚的农家孩子,为了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他们却日复一日在平凡的劳作中做着极不平凡的事情,用心血和汗水、用知识和行动为课改实验区的师生送去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
    半年来,课题组坚持每月1次、每次5天的计划,下乡镇、进学校、进课堂,通过课前培训、课堂观察、课后研讨等步骤,圆满地完成了项目研究工作,为当地培训教师35名,重点支持学校5个,作培训报告5场,撰写研究论文8篇,设计研究了6个教学案例。课题组深入、扎实、细致的实践和作风,在2005年上半年召开的陕西省“做中学”研讨会上得到一致的肯定。
    而这,仅仅是陕西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专家们默默奉献在基础教育改革战线上的一次极普通的事例。自2001年成立以来,课程中心仅新课程培训一项,在国家培训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2002年到2004年间,课程中心先后做课改专场报告150余场次,听众近8万人次,他们的足迹遍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广东、河北等省区。
                  教学无止境,教学改革无止境——
                                            一切为了孩子
    张迎春是师大课程中心唯一一名女教授,也是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博士。即使在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几乎每次课改研究项目的具体组织工作都离不开张教授。
    当被问及一个专业上很有潜力的女教授为何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有独钟时,张教授向记者娓娓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冬天,陕师大课题组一行来到课程改革重点支持单位——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辛店小学。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一幕让教授们为之动容:一群孩子站在教室外的露天场地里,拖着长长的音调读书,洪亮的声音裹挟在凛冽的寒风之中,山泉一般,凉得沁人心脾,甜得让人心疼。课题组的老师们为孩子们的早读感到吃惊,当地的老师说:“这是孩子们自己要求的!”山区孩子们的朴素和毅力、向往未来、向往外面的世界的迫切心情,着实让张迎春教授感触良多。“也许正是这些孩子才坚定了我,以及课改中心所有人不遗余力深入基层,将课改进行到底的决心吧。”张教授这样回答道。
    正是因为无数次的亲眼所见和切身体验,陕西师大课程中心的教授们看到了在陕西,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高等教育的表面发达掩盖了基础教育的实质性落后,看到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又是那么的不平衡,看到了新课改所带给基层教师们的迷茫。现实使他们不容回避,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推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正因如此,这些教授们在陕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会议上,向全省作出义务为课程改革开展培训工作的承诺,尽最大努力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工作做出贡献。
怀着一颗心传道——
                          基础教育课改的路上播散学术之花
    作为一名专门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的教授,张立昌到各地进行的培训最多,作的报告最多。尽管在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中超负荷运转,但无论多忙多累,一旦接到培训任务,站在实验区教师的面前,张教授都会全心全意地讲好每一节课、解答每一处疑难。一次,张教授和培训中心的赵克礼老师在去陕西石泉县培训,为了不耽误校内的正常教学,他们冒雨返回,途经秦岭时遭遇泥石流,山体滑坡,不时有大大小小的石头从山上滚落,他们走走停停,下车搬动拦路的巨石,为汽车开路。张教授曾这样说道:“对一名搞教育学的人来说,应该捧着一颗心去,不带半根草回,恪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守。面对我们的培训对象,本质上我们都在从事同样的事业,培训仅仅是用我们相对完善系统的理论去帮助他们成长起来,这里面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了事。”
    与从事学科教学论教学与研究的其他教师相比,张教授更加注重课程及实施过程中的系统分析和模式研究,在他看来,教育研究的基本趋向是走向实践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完成两个使命:一是对教育实践的改良作出贡献,二是担负着丰富教育学领域理论体系的使命。为此,张教授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更要履行一名学者的学术责任,为此不断去思考去探索,做好科学研究,在教育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课程中心正是有一批像张立昌教授这样潜心治学、禅心布道的老师,在扎根基层推动新课程的同时,注重和加强教育实践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几年下来,编写出版《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论》系列教材、创办《中国艺术教育》刊物,先后从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实施研究、评价研究、改革研究等方面发表论文百余篇,在独特的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教授们在培养教育硕士的过程中也注重融入新课程的理念,将学员们带到课改现场,引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从而在培养高素质、研究型的中小学骨干力量方面走出了一条路子。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信念绝不动摇
    在课程中心里,如果说张迎春、张立昌这些教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践行者,那么,年逾花甲的杜鸿科教授可谓是这支队伍的“精神领袖”。
    作为课程中心主任,杜教授从陕西师大主管科研的副校长职位上退下来后,仍矢志不渝地带领中心成员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工作。怀着对当前教育领域的种种不良现象的深切忧虑,他反复强调奉献、强调责任。因此,当面对从大学校长到研究中心主任的转变,面对大学教授和服务基础教育事业工作者的双重身份时,杜教授始终是以一种乐观平和的心态倾心于自己的“新本行”。笔者在采访中,曾大胆试问:倘若这次新课改失败了呢?杜教授毅然回答道:“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实验品甚至是牺牲品,但任何实验都有失败的可能,作为其中的介入者和推广者,不能因暂时的失误而驻足不前,否则,最终是以全中国孩子的发展为代价的。所以,面对未来,面对更加漫长的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的道路,我们没有压力,只有动力,没有困难,只会将困难当作无数次的挑战,越战越勇。”
    “当前的课改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也不是某些人眼中的对教育‘吹毛求疵’的修正行为,它是一次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民族希望、使命艰巨的、但又充满艰辛的实践过程。这其中,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具有献身精神的专家学者加入进来,并不断引导年轻一代长期做下去。为国家为人民做事,这是我们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当然,我很欣慰,也很感动——在我们的努力下,陕西师大已经形成了这样一支团队,这群人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对于他们,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爱护和支持。”
    在这个团队里,还有杨承印、李西建、杨黎明、牛小牧、刘天才、白文新……一批教授、副教授,在大山深处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
    是的,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我们的大学老师正是怀着对事业的神圣使命感,怀着对基础教育改革迫切性的认同,怀着服务和奉献祖国教育事业的赤诚,怀着朴素而又真诚的心情走到了一起,走进了大山深处。这山是西部农村基础课改实验区之山、是阻碍基础教育腾飞之山,是挡住农村孩子们前行脚步的贫困之山,更是亟待搬掉的应试教育之“太行山”、“王屋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陕西师大的学人们发扬“愚公精神”,踏着荆棘,坚定不移地在大山之中探索和开辟基础教育振兴的通天之路。也许痛苦,却不悲观。正如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