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探访天下第一坛

天坛古叫“圜丘”,又称“圆丘”,是封建时代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提起天坛,人们自然想到的是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北京天坛;然而,在西安,在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却有着被专家们称为“天下第一坛”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坛”遗址——唐代圜丘遗址!近日,在原遗址的基础上,经西安市古代建筑工程公司一年多保护性修复的“天下第一坛”已基本竣工。
   
记者也是前几日才听说在西安有个“天下第一坛”,并且已经在原有遗址上进行了修复。昨日,记者赶往了此坛所在地——陕西师范大学。
   
天坛沉睡很多年
   
据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卫东介绍,唐代圜丘遗址是在1999年初发掘出土的。天坛原叫“圜丘”,又称“圆丘”,是封建时代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唐圜丘遗址位于今西安市南郊。《旧唐书》记载说:“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明德门是唐长安廓城南墙正门,其遗址曾发掘过,圜丘遗址在明德门遗址东950米处,约合唐代的二里,与文献记载相符。
   
据考证,发掘出土的唐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近300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是截至目前全国保留下来的惟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记得当时的圜丘遗址高出现代地面8米,黄土建筑的坛体已经坍塌,考古工作者在倒塌的土层下,揭露出残存的台壁根部,解决了唐代圜丘的基本形制,发掘显示,唐代圜丘为4层圆坛,第一层(最底层)圆坛面直径约54米,第二层面直径约40米,第三层面直径约29米,第4层(顶层)面直径约20米,各层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12个上台的阶梯通道,称为陛。12陛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可能是反映天上十二个方位,唐代文献是以十二辰称呼陛的,即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发掘表明,午陛(南陛)比其它十一陛要宽,应为皇帝登坛的阶道。
   
唐代圜丘的筑造方式很特别: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和有谷壳、秸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外观洁白神圣、质朴大方,自唐高宗至昭宗近三百年间,唐代17位皇帝都亲自在这个圜丘上进行过祭天活动,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建筑,唐人采用如此简单朴素的筑造方式出乎我们的想象。
   
“天子祭天”的礼仪源于西周,而专门建坛应是西汉开始的,从文献上看,汉代“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圜丘为八陛,北周“十有二陛,每等十有二节”,可见北周的圜丘已变为12陛,隋唐圜丘12陛的制式应是继承了北周的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祀天礼仪对维护皇权统治,增加民族凝聚力,维系国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为唐代文献中祀天礼仪的记载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天下第一坛”雄姿胜当年
   
陕西师范大学正门往南约50米有一天坛路,顺此路向东走有一操场,新修复的“天下第一坛”就在操场内。记者前往时,没有看到施工人员。后得知天坛的后期工程也都基本完成了,现在只等有关部门验收。修复后的天坛雄伟壮观,有一种凛凛浩荡之气。坛身为白灰色,整个用料为土质。天坛为四层圆坛,总高约7.63米;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呈十二辰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另外,为了方便游人参观,修复时在坛身周围加建了参观道,这使坛基直径由原来的54米扩建为60多米。由于无人打扰,记者看到不知谁家的一直大花猫优哉游哉地在坛上晃来晃去,这只小东西倒是抢先于众游客捷足先登了。
   
为了拍到一个整体的天坛,记者来到了旁边一居民家楼顶。据那位姓王的居民讲,以前的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土堆堆,现在这样一修,的确漂亮多了。从高处俯视,在阴暗的天空下,天坛更是有一种慑人心魄之感。
   
“天下第一坛”的修复,必将给古城的旅游增加一个新的亮点。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