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在雁塔校区启夏苑多功能厅召开。副校长赵彬主持会议,并做重要讲话。资产管理处、教务处、学生处、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理工科基础教学部有关负责人,部分学院院长、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各学院教学秘书、教务处有关人员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
赵彬副校长首先说明了本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大家一起研讨我校“2+2”人才培养模式,了解这一教学改革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消除误解、统一认识,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2+2”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接着,他从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国内兄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内涵及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讲解,并重点解读了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课程体系。他指出,“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培养,后两年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学生入学一年后实行一次专业分流,可在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重新选择专业(特殊专业除外),转入与转出比例均控制在10%以内(专业分流办法若有变化,按国家新政策执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和关键在于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按模块化设置,构建了“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五大课程模块;原则上前两年主要是通识教育,学习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后两年主要是专业教育,学习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必须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可跨学科、跨专业设置;各课程模块设置的时间跨度具有一定的弹性,各学院可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的开设学年学期。最后他希望各教学单位要积极认真组织本单位“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转变观念、加深理解、统一思想,准确深刻地掌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课程模块结构,并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落实,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后,赵彬副校长要求成立两个课题组,深入研究相关问题,一是由教务处牵头、相关单位参与,成立一个课题组,重点研究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着力优化通识模块课程,改革公共选修课课程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个课题组由资产管理处牵头,研究学校两个校区的资源配置及学生布局情况。
随后,与会人员共同研讨了“2+2”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务处处长党怀兴进一步阐述了学科基础课的内涵和重要性,并就专业分流、导师制等有关具体问题作了解释说明。体育学院院长胡柏平简述了关于通识教育的想法,提出了从体、音、美入手,加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培养基础较好的复合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