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蝙蝠》序曲、《黄河大合唱》、《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等优美旋律在长安校区综合体育馆奏响,我校长安、雁塔两校区四千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凝神欣赏了由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的冼星海和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音乐会上,我校校长房喻致词,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罗艺峰简单阐述了普及交响乐的意义。
演绎激情的指挥家
担任本次交响乐的著名指挥家姜金一,是文化部“优秀指挥家”获得者,中国乐坛最具实力、最为活跃的青年指挥家之一,被誉为指挥国内乐团最多的指挥家。姜金一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兼职教授,西安音乐学院兼职教授,他的指挥活动正在国际、国内引起广泛关注,曾多次在国际上获奖,2005—2008年,他应邀为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及南加州大学U.S.C .音乐学院的访问学者。 姜金一的指挥艺术极富激情与艺术感染力,挥洒之间那份地道的指挥家气质和风范,给现场观众带来了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使在场师生不禁为之震撼与陶醉。
“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
被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罗艺峰戏称为“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的西安音乐学院学生乐团,除了部分教师参与外,大部分都是在校学生,有一年级的,也有毕业班的,是一个永远年青的集体,乐团首席小提琴为音乐学院教师钟怡。他们整齐有序的坐在体育馆中央,接受着全场观众的注目礼,聚精会神的演奏着他们心中的乐曲。演出的曲目包括:约翰·施特劳斯《蝙蝠》序曲、《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黄河颂、黄河怨,韩兰魁(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短诗四首——为交响乐队而作》,肖斯塔科维奇《第九交响曲》全部乐章,刘廷禹管弦乐组曲《苏三》。乐曲时而高亢激扬,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有如杨柳拂面,时而好似低声呜咽;时而有如暴风骤雨扑面而来,时而好似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左右着现场听众的思绪,将他们带入了高雅音乐的殿堂。
首次在体育馆演奏交响乐
本次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在我校尚属首次,同样,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也是首次在体育馆演奏交响乐。然而这一切并不影响我校师生的热情掌声,不影响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倾情演奏,不影响指挥家姜金一对乐曲的激情诠释。预定曲目全部演奏完后,我校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感染了指挥与乐队,他们为现场观众加演了约翰·施特劳斯的《闲聊波尔卡》与《雷电波尔卡》,最后在老约翰·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的节奏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掀起了此次交响音乐会的高潮。
希望这样的活动越多越好
曲终人散。我校师生依次离开了体育馆演出现场,他们的热情和良好的素质水平留给了西安音乐学院师生良好的印象。指挥姜金一给与我校师生好度评价,认为我们准备充分、组织有序、宣传得力、领导重视、观众热情,希望有机会能再来陕西师大演出。我校师生也对高雅音乐进校园这样的活动赞不绝口,他们感谢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使他们亲耳聆听了交响音乐,接受了高雅艺术的洗礼,同时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继续下去,越多越好!
[背景链接]: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引领当代青年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促进当代青年向真、向善、向美,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主题性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大学生们不出校门免费享受高雅艺术的熏陶。
2005年活动主题是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和约翰·施特劳斯诞辰180周年,普及交响音乐,全面提高大学生审美素质。9月至12月,教育部活动组委会将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湖北、广东、四川、陕西、广西等10个省区市举办194场交响音乐会。承担演出的乐团为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等16所普通高校的学生乐团,和辽宁交响乐团、广西交响乐团2所专业乐团。这18个乐团将在所在地高校巡回演出,每场音乐会还将进行现场讲解和欣赏辅导。为了扩大受众面,演出采取室内演出和广场演出相结合的方式。活动组委会12月下旬将在北京、上海和天津举办4场“纪念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以及纪念约翰·施特劳斯诞辰180周年音乐会”。
教育部还组建了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到各地高等学校,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开展普及交响音乐赏析讲座。同时,组委会还将向西部地区高校赠送几万册《李岚清音乐笔谈》。
交响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包括交响乐在内的高雅音乐,具有其他学科门类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高雅艺术进校园,有益于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人格,而且也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雅艺术进校园,有利于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使我们的大学生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