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吟西,男,汉族,1917年11月4日出生,陕西省凤翔县城东十里铺(村)人。5岁开始读书,先在村里的私塾就读3年,后考入凤翔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学习期满于1930年毕业。1931年初,在西安考取陕西省立中山中学,学习3年,于1933年底毕业。接着被西安高中录取,学习3年半后于1937年毕业。同年考入西北联合大学,在外国语言文学系学习,1941年毕业。其间,与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积极开展革命工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救亡活动,编办刊物、街头演讲、宣传演出、请愿游行(赴临潼),唤醒民众,救亡图存。
1941年秋,在陕西省立蒲城中学任教,历时1年。嗣后,回到西安在兴国中学执教。1945年初,离开兴国中学,于同年2月任私立东南中学英语教师。1946年初,应聘于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担任英语科讲师。同年,离开师专受聘于西安二中,不久还兼任西北农学院英语教员,直到西安解放。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激励学生做热血青年和有用之才,积极投身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当日寇铁蹄叩击潼关时,他发动同学共同投身保卫三秦大地的斗争,在课堂反复向学生高声朗读拜伦的《哀希腊》,坚信“我的祖国决不会是一个奴隶之邦”!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日本投降后,内战又起。正在陕西师专任教的李吟西先生,多次在课堂激情地放声吟诵雪莱的著名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以鼓舞、激励学生的斗志。其间,主编的进步报刊有《民意周刊》、《学风半月刊》等,发出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争自由的怒吼。国民党发现后,迅即予以查封,并由伪教育厅出面,解聘了李吟西先生等5名进步教师,当时被学生誉为“五君子”,成为陕西教育界的美谈。
从1931年至西安解放,李吟西先生在报刊上发表的杂文、译文、诗歌作品有20余篇(首),其中《我的理想》,写于1932年,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旧世界的不满,对人民大众获得自由幸福的渴望。1945年初,译文作品《欧洲的饥荒》,揭露了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激发、唤起广大民众对德、日等侵略者的仇恨感。同年,所写杂文《人才与奴才》,对跟随反动势力跑的走狗、帮凶及文人,进行冷嘲热讽,并奉劝正直的人们应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而斗争。另外,还有《自由的代价》、《民歌演唱者》、《新年前夕》、《英国诗人拜伦》、《政治与学风》等作品。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同年6月至1950年初,李吟西先生在西北军政大学任政治教员,培养党和政府急需的各种干部。1950至1954年,先后在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局高教处担任秘书、科长等,为西北地区高等学校的恢复、重建、院系调整,出谋献策,四处奔走,不辞劳苦。1954至1960年,在陕西师范专科学校、陕西师范学院任副教务主任、副教务长职务。
从西安解放至1960年,李吟西先生发表的作品有:《写给西安知识界的一封公开信》、《过咸阳》、《蜀道不再难》、《瞻仰草堂杜甫祠书怀》、《红专跃进颂》、《炼钢炉边炼红心》等10余篇(首),其中诗作《蜀道不再难》,1958年在陕西师院校报及陕西日报刊载后,颇具影响力和轰动性,诗作感述参观宝成铁路所见,激情歌颂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1960至1976年,李吟西先生初始在陕西师范大学外语教研室任教,继则作为主要负责人筹建外语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迫害,顶着“四人帮”一伙的种种压力,尽管“智育第一”、“回潮”、“资产阶级专政”等帽子横飞,棍子齐下,当时年逾半百、病痛缠身的李吟西先生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筚路蓝缕,延揽人才,精心策划,终使外语系迅速建成,并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心情舒畅,精神抖擞,带病坚持工作,迎来了陕西师大外语系最兴旺发达的一段日子,系里由最初不到10名教师、几十名学生,发展到教师百余人,学生300余人。同时,承担了全校10多个系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为西北地区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外语人才。
李吟西先生治学严谨,造诣颇深,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具有良好的中国语言文学和英国语言文学素养。他喜爱诗词,经常吟诗自娱,歌颂祖国。他特别重视教书育人。驾驭课堂游刃有余,教学语言精警生动,形式灵活多样,风格独特,颇具吸引力;知识面广,博采约取,有机结合,精心讲授。学生们称赞说,上李老师的课是在精神享受中学知识、学做人。对子女,严格要求,深寄厚望,且常以“德、智、体要全面发展”、“人无信、德、才不立”、“为国为民甘付出,拥护爱戴自然来”、“做人要做‘大写的人’”、“做人做事要有出息”、“空袋子竖不起来”、“人贵有恒”等名言警句来教诲。其小女幼小时,有一天从师大商店买醋回来,发现营业员多找了8分钱,李吟西先生当即让退了回去。他勤政廉洁,严于律己。在担任院、系领导职务期间,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对子女和亲友,常以“要自食其力”、“要靠真本事立足于社会”之言劝勉告诫。什么自私自利,什么腐化堕落,在他的身上找不出一点蛛丝马迹。他活到老,学到老,常年手不释卷。他的诗作、译文手稿一本本,一摞摞,后因疾病缠身,亦未能整理问世,这是先生一生的最大遗憾!李吟西先生还特别关心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在他的支持与帮助下,陕西师大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开设比较文学课的学校。在担任陕西比较文学学会顾问期间,积极促成了陕西比较文学学会两次有相当规模的、中外学者名人参加的国际比较文学学术盛会的召开,引起海内外的瞩目。
李吟西先生系陕西师大离休干部,曾任外语系系主任与名誉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陕西比较文学学会顾问、陕西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既有荆棘丛生又有鲜花朵朵的人生道路上,李吟西先生用言与行绘织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他不愧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在他的身上闪耀着绚烂的精神光华!永不消失……
1990年3月10日,先生病逝于西安,享年73岁。
(李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