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葆琏,男,汉族,1929年3月出生于甘肃省榆中县吴谢营。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早年父辈兄弟分居,全家四口人的生活来源依靠父亲在兰州工作的薪金维持。七岁入学读村办私塾,后转入县立夏官营小学就读至小学毕业。1943年考入省立兰州中学,全家居住兰州,结束了他们兄弟二人在校上灶,、。1946年初中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免试进入高中部就读。1949年,在解放兰州的炮声中,完成了西北师范学院组织的最后一天考试。8月26日兰州解放,9月西北师范学院开学,新生入学报到后并未上课,主要是听取报告、学习文件、讨论领会文件精神,通过书写、张贴标语、排练和演出秧歌剧及扭秧歌等各种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入冬以后,大部分师生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开始,学校进入正常教学阶段。
1950年冬,体育系在他们班试开了一门新课——打腰鼓课。没有教材,任课老师一边在省文工团学习,一边教学,课程因教材有限,只进行了约两个月时间。1951年,他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体育系派他到离校10余里的西北毛纺织厂教腰鼓,准备参加兰州市各工厂的“五·一”劳动节打腰鼓比赛。工人练习打腰鼓不能影响正常生产,他也不能影响或少影响正常上课,练习时间只能安排在周三、周六晚饭后和周日。开始练习时大家感到新鲜,学习热情很高,晚上能练习四个小时,时间长了,事假多了,病假有了,显然是兴趣下降了,他也感到只练鼓声一致和步伐整齐,的确有些单调,在征得他的腰鼓老师同意后,排练了“五·一”和“五角星”两个图案。由于编排队形新颖,内容突出政治,起到了健身和宣传教育的目的,比赛结束,该厂荣获了第一名,受到奖励。该厂工会给西北师范学院党政领导写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院领导在全院大会上对他进行了表扬。可以说这次鼓励,对他巩固专业思想起了很大作用。1953年4月,全校应届毕业生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图,分别由各系教师带领,赴京、津一带中学参观教学。在北京参观的几所中学,都是有关主管部门指定的,虽然学校条件各有不同,但是课前准备充分,包括场地布置、器械安放等都已就绪。上课时,教师能做到精讲多练,教学环节运用自如,教学密度和运动量掌握适当,较好的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秩序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批评表扬也很有分寸。教案条理清晰,各教学环节都有具体措施,如处理见习生等一些问题,在教案中都有所反映。这次参观教学,很直观地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未学到的东西,使他大开眼界,受到很大启发,应该说这次参观教学,对他40多年的教学生涯影响很大。
1953年8月,他从西北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当时连他在内,全校共有三位体育教师,成立了体育教研组。他的主要工作是上好全院一年级男生体育课,带领学生上早操,辅导当时推行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中的内容,担任除足球外的其他各项体育代表队的训练工作等。1954年,学校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后,体育教研组也增加了新成员,他任教学组长,编写了全校男女生体育教学计划大纲,除教学外,还负责部分体育代表队的训练工作。
1954年兼任西安市男、女体操代表队业余教练员,训练并参加了在大连市举行的全国13大城市田径、体操运动会。1956年任陕西省少年男子甲、乙两组的体操业余教练员,训练并参加了在青岛市举行的全国少年田径、体操运动会,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体操专业队。曾任陕西省高校教工女子体操业余教练员,训练并参加了陕西省教职工体育运动会。曾多次担任西安市、陕西省及全国体操比赛的裁判工作,还参加了第七届亚运会体操选拔赛的裁判工作。1956年元月,以陕西省体操代表队教练的身份,接待了苏联俄罗斯男女体操代表队来西安访问。
1957年至1960年,学校分别成立了体育专修科和体育系。在此期间,他任体操教学组长,除教学外,制定本、专科,男、女生的体操教学计划大纲并负责实施和修改。编写了《体操的目的任务》、《体操分类》、《体操概论》、《器械体操的保护与帮助》、《体操术语》等教材。为与中学体操教材衔接,编写了《队列练习的方法、口令》和《男、女生体操教法作业》教材,在毕业班试教中,反映很好。
1962年,陕西师大体育系合并于西安体育学院,他又回到体育教研室。曾数次承担省高教局组织、陕西师大承办的全省高校体育课观摩教学,在评议会上,大家对教学效果给予了肯定。1956年到1965年被选为本校教育工会基层委员会文体部长,协助基委会成立了话剧团,排练了以“下放劳动锻炼”为内容的话剧,演出后受到全校教职工的一致好评。为活跃教职工生活,组织了舞蹈组,参加了省教育工会组织的演出,其中《摘花椒》舞蹈,代表陕西省赴北京演出并获得了奖励;组织了田径队,参加了省教职工运动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手榴弹掷远名列第一。1963年至1966年兼任教育、外语和体育三个直属教研室的工会主席。
1970年到1980年,由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委领导的,北京、上海、陕西等十六省(市)参加的《中国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的研究》科研项目,陕西省成立了相应的测试研究组织。他担任素质测试组组长,除负责行政事务工作外,以讲课形式培养了30多名素质组测试人员。测试了西安市、长安县大、中、小学生13000余人的5个项目。除有时参与测试外,主要承担审验测试卡片任务。共审验卡片13000余张,65000多数据,还兼管整个卡片的最后检查工作。测试结束,经数次复查,按时将测试卡片送往北京,十六省(市)统一通过计算机审核后,陕西卡片未出现任何错误,受到有关方面的表扬。该《科学技术成果报告》1982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三部委研究认为“此项成果已得到了各级领导机关和社会上应有的承认和肯定。同时也引起了有关学者及组织的重视,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此科研成果1982年获国家体委授予“体育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6年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所写《模仿运动应进入保健体育课堂》一文,发表于《陕西体育科技》1988年3,4期合刊。
高先生长期在教学第一线,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更新知识,重视教学环节和安全教育,坚持精讲多练、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得到同事和学生的好评。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到1987年,荣获陕西师大教学质量优秀奖。1993年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4年3月,光荣退休。
高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耿直,无非分之思,无侥幸之念。一生致力于体育事业,谦虚诚恳,任劳任怨,不慕名利,不挑工作,堂堂正正的做人,认认真真的教书,脚踏实地的办事,常以知足长乐勉励自己。
(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