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守仁,男,1923年生于陕西省长安县。1939年进入位于长安县的省立兴国中学读书,1944年读高中二年级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通讯员。在进步民主人士李敷仁、李一青等的启发引导下,参加了抗日民主先锋队(简称“民先”),并在兴国中学、西安高中等学校发起成立了“民先”的下属组织“几友队”。在学校由于公开批评了某教师的反动思想,操行分数由82分被改为10分,险遭开除。时隔半年,该教师等人当权,他和一些进步教师不得不离开兴国中学。恰逢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并招生,由李敷仁先生亲写“同等学力”证明,得以报考师专并被录取。
唐守仁先生是省立师专史地系的第一期学生,他积极参加西安地下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曾被同学推举担任“灶长”。他管理方式独特,在规定的膳费标准内伙食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受到同学的好评,学校给其记一大功。后又被推举担任多个学生组织的负责人。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做教务工作。1949年西安解放后,西安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指派辛安亭、刘泽如作为军事代表工作组组长进驻省立师专,唐守仁被师生推选为5人临时校务委员会委员之一。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成立后,唐守仁任史地系主任助理兼助教。当时,系里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均由其承担。1954年在西安师范学院晋升为讲师。1983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晋升为副教授。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离休。
唐守仁先生在数十年的任教生涯中,先期为本科生讲授过普通自然地理、地球概论、气象气候、普通测量、制图学等课程。后期主要从事地图学的教学和研究。担任研究生导师,他非常重视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出要求,师生共勉,既是学生的严师,又做学生的榜样。专业学习方面,倡导研究型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注重开发学生的智能。对必读书目的每周讨论,他不但要求学生能正确讲解,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或提出质疑。对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自己知之不深,当时设备又少,他就把学生送到总参测绘研究所请人代教,保证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远在大洋彼岸、曾在2004年一个研究课题为公司创收4亿美元的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国专程来西安看望导师,提起严师对自己的教诲,仍感叹不已。一个已是清华大学教授的学生看望导师,特意写了一个精美的“仁寿”胸牌,挂在导师胸前合影留念,以铭记老师的培养、启智之恩。
唐守仁先生在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受省政府、省军区等有关部门的委托,编有《陕西省地图集》(任主编,全面负责设计及技术工作,贯彻了《图集》属地理性质等设想,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经济地图集》(任主编,兼农业部分编辑。改原以播种面积表示为以播种面积、亩产量、总产量三者表示的方法,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地理意义)、《陕西省农业生产逐年变化图集》(该图集详尽地反映了1949年至1980年省、地、县农耕播种面积、亩产量、总产量等,数量多达200多幅)、1︰40万《陕西省军用地形大挂图》、1︰50万《陕西地形图》、1︰75万《陕西省政区图》、《陕西省各地、市地形图及行政区划图》等。其中《陕西省地图集》被华中师范学院六教师著文称“属我国同类图集前沿”。《陕西省各地、县地形图及行政区划图》总印刷量达170多万张,推动了陕西民用地图事业的发展。唐守仁先生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1︰100万地图依人口分布密度作居民地选取指标的依据研究》(获陕西高教系统科技成果三等奖)、《人口分布密度图用等值线表示法》、《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等高距研究报告》(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地形图上地表面积测量研究》(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地图集编绘几个问题的探讨》(获陕西省科技优秀论文三等奖)《国家各种基本比例尺建设图图幅编号的改进建议》等。参加“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课题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唐守仁先生在地图学理论研究的同时,非常重视应用研究。制图中,晒蓝图不能直接拍照,必须经过黑色标描后才能拍照。先生根据调色中蓝加红等于黑的原理,通过给照相机镜头加深红色滤光片的方法,和印图厂家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减少了约500幅描图工作量,节省了时间,节约了成本。挂图开幅,当时全国均是等大开幅,唐先生在1︰75万《陕西省政区图》上采用了纸张开幅,印刷时厂家开始认为不行,经过唐先生反复协商,并进一步和厂方研究改进为用纸张,即把四个拼接成一个全开版印刷。该图两次印刷10万幅,节约8万张纸。此种方法后来被全国不少厂家采用。1958年,学校派其到省农林厅筹备农展会,任展出组负责人。他创造的用五合板及三合板分别套贴1︰40万及1︰75万陕西省地形立体模型和用桐油粘贴纸张翻制1︰75万模型。不但解决了制作难和模型墙挂的难题,而且模型精度与地形图同等。“文革”中,唐先生在长安县“支农”,经过详细勘察和周密计算,提出了“沣峪口水库改造方案”,比原方案减少动用土方10万多立方米,库容反而增大了10万多立方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外,针对沣峪一带山前湿地特点,摸索出了“截源排涝法”,使当地60多亩湿地变为排涝可种小麦,积水可插稻秧的两料田。此后沣峪一带普遍采用了此方法。
唐守仁先生工作及生活上能严于律己。包括“文革”十年间,他很大部分时间在生产、科研单位工作,总计外调十四五年,但从未报销领取过生活、交通补助等费用。他当时的观点是:我的工资比一般人高得多。
唐守仁先生曾担任陕西省测绘学会理事、制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并多次为学会作“制图、用图提问答疑”、“各行业与地理的关系”等专题报告,受到普遍好评。离休后仍任制图专业委员会顾问,同时担任西安地图出版社高级顾问,
早在1949年8月,陕西省立师专和西北大学文学院教育系合并成立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学校民盟组织恢复活动,唐先生即担任西北大学民盟组织的组长,同时任省、市共青团委员。西安师范学院成立后,担任校民盟支部宣教委员。陕西师范大学民盟总支部成立,任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并担任民盟陕西省委委员。离休后担任民盟陕西省委员会顾问至今。
唐守仁先生年过八秩,思维敏捷,性格开朗,身体硬朗。除继续探讨制图工作外,喜好书法,坚持临池泼墨,修心养性,是我校健在的见证学校60多年发展历史的老人之一。
(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