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琼华,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1925年1月出生。先后在成都市实验小学、华美女子中学就读,1945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农业专修科学习,1947年进入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就读。195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51年夏,大学毕业后,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统一分配的集中培训。西南地区的应届毕业生集中在重庆市学习新中国建设的有关政策文件,提高大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认识。培训班号召同学们到艰苦、贫穷的地方为祖国出力、流汗。邱琼华先生积极报名响应,被分配至当时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差的陕西武功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任教。1953年调至西北大学生物系。1954年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进修“无脊椎动物学”,师从张作人教授。1955年回西北大学后调至西安师范学院生物学专修科任教。1956年转入陕西师范学院生物学系,并任动物教研室主任。1960年陕西师范学院和西安师范学院合并为陕西师范大学。1979年在厦门大学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宗璋先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崇惕共同学习,合作研究寄生虫。近四十年来,邱琼华先生一直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先后担任本科生的无脊椎动物学、植物保护学、寄生虫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实验;担任了研究生和助教进修班的教学、实验、野外实习和论文的指导工作,开设了寄生虫学、无脊椎动物学大实验、蜘蛛学、蜘蛛分类学、生物技术等五门课程;接受兄弟院校送来的进修教师的培养任务,指导本组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并亲自参加指导实验的准备工作,不遗余力,不加保留地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能力。
邱琼华先生治学严谨,一贯认真负责。在她承担的多层次教学任务中,始终能够关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及时在教学中增加新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她把课外作业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曾多次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生产实践。她常年坚持上山下乡,不怕艰苦,不计报酬,跑遍了陕西省的所有县、市。在秦岭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的、真实的、珍贵的资料,并及时运用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在研究生和助教进修班的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工作经历不同、基础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是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最早一批获得者之一。
邱琼华先生认识到对蜘蛛的研究不但在动物系统的演化上有重要意义,而且蜘蛛作为害虫的天敌在农作物和林木保护以及医学方面都有很大的价值。她在蜘蛛的研究方面造诣较深,成绩显著,是国内外从事于蜘蛛学专门研究较早的专家之一。邱琼华先生曾参与《陕西省农田蜘蛛》一书主要内容的撰写并担任副主编和审稿定稿工作;主持《陕西省农业害虫灭敌》一书中蜘蛛部分的撰写工作;撰写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蜘蛛考察报告》和《中国动物志》中蜘蛛志的部分均获得同行的重视、肯定和好评。改革开放以来,邱琼华先生不顾自己身体已患严重疾病,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的春天中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年均有新的研究成果,发现蜘蛛新种十余种。她合理的安排了教学与科研关系,做到了教学科研兼顾。先后担任陕西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中国动物学蜘蛛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并任《蛛形学报》编委,多次为《动物世界》、《陕西省农业科学》等刊物审批蜘蛛方面的稿件。邱琼华先生与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建立了经常的书信往来和论文资料交流。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著名的蜘蛛学专家Rorman.jplatxick教授对邱琼华先生在蜘蛛系统进化研究中所作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还接受她的硕士研究生去康乃尔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
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邱琼华先生还为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她通过各种途径,多次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课,请他们为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她积极参与、组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对提高师生学术水平、活跃学术气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87年被延安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82年被评为西安市归侨侨眷先进分子。
在邱琼华先生的一生中,特别注重自我修养。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关心同事,爱护学生,为人诚恳,平易近人,淡泊名利,关心后学,为他人创造机会,而自己却从不计较荣誉、地位;她终身节俭,但对遇到困难的同事和学生却总是能尽其所能,提供帮助。直至她去世后多年,尚有人在感慨其当年的雪中送炭;她勤勤恳恳教书、老老实实做人的态度,深得学生的敬爱和怀念,学生们愿意与她交心,向她倾吐心声,迄今尚存有三十余届学生与她交往的书信。她关爱家人,家庭和睦,对子女要求严格,先做人再做事是她的基本信念。
由于长期的辛勤努力,邱琼华先生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不幸1992年病卧在床,脑血管栓塞导致深度昏迷。经过五年的精心护理,终于在1997年不幸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王开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