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祺,男,1926年11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祖籍浙江省嘉兴市。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陕西师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吴祺教授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值日寇侵占东北,他在敌伪的统治下读完小学和四年制的中学。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又读高中。于1948年秋考入长春大学。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先在东北大学(东北师大前身)政治系学习,结业后又转入化学系学习。1954年夏毕业后被分配至陕西师范专科学校任有机化学助教。此后又在北京师大有机研究班进修有机化学和在西北工业大学进修高分子化学。1963年任陕西师大化学系讲师,1981年批准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
1957年春开始系统讲授有机化学及指导有机化学实验,期间还讲授过高分子化学等。自1984年起,招收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生,为研究生讲授生物无机化学。
吴祺教授酷爱化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除利用直观教具外还进行了大量演示实验。1976年秋。唐山大地震刚刚过去,西安时有地震发生,学生只能在露天上课,但他却独自进入空无一人的化学楼内准备演示实验设备,带到室外给工农兵学员上课。1970年初“开门办学”,时在乾县师训班给学生讲战备化学,骑车奔波了20余里从羊毛湾水库领回一些炸药和雷管,这件事他提起真有点后怕。也是“文革”期间,为了推广“四川经验”即应用手边易得材料进行化学实验,他和75级工农兵学员。共同制做教具赴勉县、柞水等地在中学教师中推广,不但得到听讲的人的欢迎,回校后还在联合教室向全校汇报并表演。
吴祺教授为了总结教学和实验工作,曾编写和翻译的图书和论文有:《中学化学演示实验》(下)(陕西科技出版社,1981年)、《中学化学教师进修读本》(有机化学分册)(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有机化学解题技巧》(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身边的化学现象—日本化学家的探索》(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年)、《化学实验大全(Ⅲ)—有机化学实验》(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化学实验大全(Ⅴ)—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简易有机化学演示实验》(《化学教育》,1980年)、《谈谈“有机化学”定义》(《化学教育》,1981年)、《分子概念的变迁》(《化学教育》,1983年)、《有机化学演示实验琐议》(《教学研究》,1984年)等。
此外,1960年初曾在中国化学会年会上发表《Schiff试剂的研究》的论文。1978冬,《光明日报》开展基础科学和带头科学的讨论,他在1978年12月8日的基础科学版上发表了《从有机化学的发展,看基础科学和带头科学的关系》一文。
他结合长期在实验室工作的实际,通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提供给中学教师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法如,玻璃板上的实验、化学镀实验法、食盐单晶简易制备法、活性炭简易制法、从铁废料出发进行的系列制备实验(Ⅰ、Ⅱ、Ⅲ、Ⅳ、)、炼金术士之梦、碘酒变色实验等。
他的科学研究最初是结合农业生产进行的。1975年开展腐殖酸肥料的研究,1977年冬参加“猪的饱食中枢破坏育肥协作组”,研制有效药物——金硫和汞硫葡萄糖。其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75年)、《陕西师大学报》(1978年)及《科学通报》(1980年)。
他还研究了植物激素的化学,发表了《乙烯是植物激素吗?》(《化学通报》1977年)、《赤霉素化学的进展》(《化学通报》,1980年)等论文。
1980年与“硅油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研究”协作组开展了硅油与润滑研究(《陕西大学报》,1982年),这一课题组获纺织工业部科研四等奖。
1983年后吴祺教授开始研究生物无机化学,与耿启辉、孙作民共同筹建研究室,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与研究生共同进行科研。已发表的论文有:《铜(Ⅱ)黄芩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超氧负离子歧化活性研究》(《无机化学学报》,1990年)、《四-(3甲氧基—4一羟苯基)卟啉化合物及其钴配合物的合成、鉴定和催化活性》(《无机化学学报》,1990年),《2.6一二甲基-4-(取代呋喃基)-1.4—二氢吡啶-3,5—二羧酸酯化合物的合成》、(《药学学报》,1991年)、《新合成呋喃二氢吡啶类化合物对心房肌影响》(《西北药学杂志》,1990年)、《多烯脂肪酸及其硒化物体外抗癌活性研究》(《陕西师大学报,1988年)、《乙酰氨基酸合成方法的改进》(《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
1988年暑期,他在指导完第二批研究生后开始步入退休生活,但仍继续发挥余热。最初几年返聘后在本校分析科学研究所从事化学发光试剂的研制,先后合成了鲁米诺、荧光素、TCPO.DNPO等多种,不但满足本校科研需要,也部分提供给外单位,其中鲁米诺得到美国Adrich化学公司鉴定认可。
吴祺教授退休后仍在关注化学学科的发展,用较多时间从事化学史和环境化学的研究。在化学史研究方面发表的论文有:《巴斯德与分子不对称》(《化学通报》,1995年,此文于1997年获中国化学会《化学通报》优秀论文奖)、《拜耳与合成靛蓝》(《化学通报》,2001年)、《E、费歇尔》(《化学通报》,2003年)、《贝克兰—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化学家之一》(《大学化学》,2000年)、《火柴史话》(《化学工程师》,1994年)、《甘油与心绞痛》(《化学教学》,2000年)、《法拉弟与化学》(《化学教育》,2002年)、《凯库勒》(《化学教育》,1985年)、《20世纪的高分子应用与发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世纪与高分子材料》(《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年)等。
环境化学研究方面发表的论文有:《一氧化氮——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化学通报》,1998年)、《氟利昂与社会》(《化学教育》,1991年)、《白色污染》、(《化学教育》,1997年)、《沙林与神经毒剂》(《化学教育》,1996年)、《环境激素》(《化学教育》,2001年)、《CO2与社会》(《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5年)、《砷与社会》(《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年)、《火灾与消防》(《化学教学》,2002年)、《农药与环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年)、《电子垃圾污染》(《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年)、《漫谈铬化合物》(《中学化学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近年来通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随时把当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内容介绍给读者。还常为他人译些日文资料。
吴祺教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三个子女都有自己满意的工作,且对老人都很孝顺。他的健康和生活主要由老伴照顾,身体尚好,所以才有精力和时间学习、思考和写点东西。
他的业余兴趣主要是读书、旅游、摄影等。
(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