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男,中国共产党党员,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先执教于兰州大学,1972年调入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工作。1978年晋升为副教授,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分析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987年晋升为教授。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理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学研究处处长、校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主要社会兼职有原国家教育部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分析化学编审组成员、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高等学校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化学学会陕西省分会理事、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有色金属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和西安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委员会评委、《痕量分析》编委。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5年退休。
张光教授长期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知识渊博,思想敏捷,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施教有方。数十年来,先后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讲授过分析化学、化学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溶液平衡等专业课程。为我国的分析化学学科培养了大批的教学和科研人材。他甘为人梯,作为学术带头人,在青年人的培养与提高工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热情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在业务上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他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重视基本理论的传授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精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尊敬。他培养的研究生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技术熟练,善于吃苦,工作能力强,在后续学习时受到后任导师的高度赞扬,现在他们均已成为各方面的骨干力量。
张光教授在科学研究上也有一定的建树。多年来,他主要从事分离科学、荧光分析、新有机试剂的开发、光度分析及电化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早在60年代初,他就在《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上发表了《锆和钍的同时测定》、《钍的极谱法测定》等学术论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又在《科学通报》、《化学学报》、《分析化学》、《Talant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他还有4篇学术论文分别被第七届欧洲国际分析会议及英国皇家化学会录用。他是1992年大陆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最多的个人。在杂环偶氮试剂的研究中,他采用光化学、量子化学、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所合成试剂与金属离子配合机理、极谱行为和反应机理、探讨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为这类试剂的研究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研究特点。设计并合成的一系列杂环偶氮苯胺类和苯甲酸类试剂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杂环偶氮类试剂中均有其独到之处。他基于反应物或反应产物之间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不同,提出的钴、钯及铑、钯同时测定的新方法,为应用同一试剂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多组分的分析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而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他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有关刊物和著作广泛地摘录和引用。据有关资料报道,他1998年被引用的论文数和引用次数,位居国内第三。
张光教授科研成果斐然,其中有的成果被列为国家重大成果,有的则获得各种奖励。“荧光光度法测微量银”和“某些杂环类显色剂的合成及其应用”分别在1983年和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并在《科学技术成果公报》上公布。“5-(2'-噻唑偶氮)-2.4-二氨基甲苯的合成及微量钯的测定”,获198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噻唑偶氮类试剂结构与显色性能的理论研究”获1992年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某些杂环偶氮化合物与金属离子显色反应的研究”,1989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新型杂环偶氮试剂的合成及光度、极谱性能的研究”,分别在1994年和1995年获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他还多次获陕西师范大学科学研究综合奖及河南省优秀论文奖。此外,他还于1992年被评为《分析实验室》创刊十年来的优秀作者。
张光教授还参与主编了《农业化学常用分析方法》、校译了《综合定性分析》、编译了《无机离子分析》、审阅了《分析化学》及《中国金分析的进展与实践》等书籍十部。《农业化学常用分析方法》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并被湖南一农业学院选作教材。
张光教授学术造诣深厚,待人谦诚,严于律已,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出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了同行专家的赞赏,在分析化学界享有一定的声望。
(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