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恺,女,1930年12月出生于昆明市,祖籍云南洱源县。1946年昆明女中初中毕业考入西南中山高级工业学校纺织科。在反动政府“削减轻工业,加强重工业”的指令下,纺织科被改为机械科。1948年反动政府为镇压学生运动而停办西南中山高级工业学校,学生被迫并入昆明高级工业学校。1949年毕业于昆明高级工业学校机械科,由于毕业成绩列学校榜首而被留校任理化实验室实验员。1950年考入昆明师范学院化学系,1953年2月提前毕业并保送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师训班学习。1953年9月师训班毕业分配到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理化系任助教,并于院系调整随系转入西安师院、陕西师院、陕西师大。1960年晋升讲师,1982年晋升副教授,1988年离休。
昆明是1945年“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的发祥地,李公朴、闻一多的多次演讲是她追求真理的启蒙,在1947年“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感召下,她由同情者变为参与者,在“天快亮”、更黑暗的时候,她参加了震撼全国的“1948年昆明‘七·一五’学生运动”,并加入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青”,1951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8年她响应党的号召下放韩城劳动锻炼,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水利建设工程中被评为甲等劳动模范。在芝阳乡创办了土化肥厂,获韩城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乙等奖。
1968年至1970年参加陕西省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并赴吉林、辽宁、北京及陕西省多个县市进行调研,在充分吸收外省优点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的实际,集体编写了《陕西省初中化学课本》(197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陕西省高中化学课本一、二、三册》(197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教学方面:主讲过普通化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中学化学教学法等课程及实验,在教学改革中,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际及农村调查,讲授了化肥、土壤、硫酸氧钛等专题教学,1977年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先进工作者。
在科研方面:和本系教师王冀英一起与秦川机械厂合作,研究解决生产中致癌物质的污染问题,研究试用硫酸氧钛代替致癌的铬酐对黄铜表面进行钝化,提出“单一钛盐对黄铜表面的钝化”获陕西省1978年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与秦川机械厂、西安油漆总厂合作研究出“黄铜药筒单一钛盐钝化阴极电泳涂漆工艺”。并在秦川机械厂的生产线上进行试生产,1981年陕西省第五机械局及石化局为该成果召开了鉴定会,全国同行业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样品在教育部直属院校科技成果展览会上展出,经教育部审查,已以重大科技成果上报国家科委。
结合教学和科研已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教学》(《理化教学通讯》1959年1期)、《陕西省农业中学理化课本(化学部分)》(196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硫酸氧钛的制备》(二人合写,《陕西师大学报》1978年自然科学版)、《单一钛盐对黄铜表面钝化的初步研究》(二人合写《陕西化工》1979年1期)、《黄铜钝化前硝酸盐侵蚀处理的初步探讨》(二人合写,《陕西师大学报》1980——1981年自然科学版)、《黄铜钝化前酸洗液的改进》,(二人合写,《陕西化工》1981年1期)、《低硝酸清洗黄铜件的实验》(《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82年1期)、《快速测定硝酸盐浓度》(《冶金分析》1984年1期)、《氧化物、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88年5期)。
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生的重要环节之一,她曾九次参加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每次教育实习中她都与实习生同吃、同住、一起参加实习学校的早操。实习生试讲、准备演示实验时,她总是耐心细致地指导,并经常关心实习生的思想及生活,要求实习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并以身作则,深受大家的爱戴。1983年化学系的毕业生严江省在离校时送给她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赠给我有生以来最崇敬的李老师”。
1988年离休后她参加了老年体协,坚持晨练,在近几年学校举办的老年运动会上,她多次参加了健身球、太极剑、功夫扇、筷子舞、彩绸、秧歌等的表演。
(张秦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