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润,男,满族,1936年2月出生,辽宁省大连市人。1956年毕业于瓦房店高中,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60年毕业后曾在西北政法学院任教,讲授中国通史、中国法制史等课程。1972年后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中国影视唐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等职。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7年3月退休。1997年4月应邀赴韩国讲学,在庆北大学、高丽大学做了题为“女皇武则天及其评价”的学术演讲。
赵文润青少年时期就聪敏好学,善于动脑,喜欢思考问题。学习中总愿意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上勇于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更能主动地把自己想不通的问题讲出来请老师解答。对同学们的回答,他总在考虑还能不能有其他答案。他特别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经常翻阅与中国历史文化有关的课外读物。他学习成绩优良,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赵文润在教学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认真备课,讲稿、教案从不马虎。他总是把教过多遍的熟课当生课教。他讲课语言生动、观点明确、史料翔实、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喜欢把自己学术研究中的独特见解与别人的不同观点加以分析对比,让学生深入思考。他还善于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教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经常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的评析,告诫青年为人之道。无论本科生、研究生,都喜欢听他的课。他的学生多有成就,桃李满天下。
赵文润的史学研究,主要研究隋唐历史文化和武则天,是国内外著名的武则天研究专家。从1978年以来,先后在《社会科学战线》、《史学集刊》、《历史月刊》(台湾)、《魏晋隋唐史学学会会刊》(韩国)等海内外多种知名的专业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重评刘邦、项羽的成败原因及其是非功过》、《唐高宗“昏懦”说质疑》、《论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论武则天的功过》等,是他的学术思想的代表作。由于赵文润治学态度严谨,论著观点明确,史料翔实,论据充分,善于挖掘新的史料,见前人之所未见,敢于发表独特观点,勇于向前辈学人挑战,否定权威们的一致定论,往往反响强烈。不少论文一经发表,即在国内外的史学界引起轰动。《重评刘邦、项羽的成败原因及其是非功过》1983年2月4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时,占了整整半个版面,当即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986年发表在《社会科学评论》上的《论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也是一发表即被同年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全面评价苻坚的论文《试论苻坚的治秦与伐晋》发表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上,先后被13家刊物转载。1986年发表在《人文杂志》上的《唐高宗“昏懦”说质疑》大胆提出了几乎与历来所有专家否定高宗的不同观点,对其丰功伟绩以及弱点,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解说。
有了丰硕的论文成果,为赵文润一本接一本的学术专著问世,打下了雄厚而坚实的基础。赵文润教授在近20年时间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秦出版社、山西古籍出版社、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台湾大地出版社等出版的由他任主编或与他人合著的著作有:《中国古代史新编》(主编)、《隋唐人物述评》(与牛致功合著)、《唐宪宗》(与拜根兴合著)、《隋唐文化史》(主编)、《武则天评传》(与王双怀合著)、《武则天与偃师》(主编)、《汉唐人物评述》、《武则天研究论文集》(主编)、《隋唐历史人物丛书》(主编)、《武则天与咸阳》(主编)、《武则天与嵩山》(主编)、《两唐书辞典》(主编)、《武则天之魅力》(与樊英峰合著)等十多部。参编的有《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杨志玖等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第九卷(白寿彝总主编)、《黄河文化史》(李学勤主编)等多部。
值得一提的是,《隋唐人物丛书》卷帙浩繁,观点新颖,史料翔实,语言生动,文笔酣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不溢美,不隐恶,深受广大读者热爱。该丛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哲理的窗户:增加和扩展历史知识,感悟做人的哲理,领略隋唐文化的魅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热情颂扬那些创建统一帝国、维护祖国统一的人,无情鞭笞了那些破坏祖国统一、制造分裂的人。通过文化活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推动学术繁荣,是该书的显著特色。
兼容并蓄,提倡争鸣,风格多样,奖掖后学,扶植新人,是他主编专著的一贯风格。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一位众说纷纭的复杂人物。有人说她是最残暴、淫荡的女人,有人评她为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评传》“把一个真实的武则天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对一些有争议的观点,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无字碑是武则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神秘面纱,也像乾陵的地下文物一样神秘,至今尚未完全揭开。赵文润的研究也有他不同于其他种种说法的独特见解。
大唐帝国是个向世界开放的国家,武则天也早已是个世界人物。但是过去对武则天的研究,多限于国内。赵文润有关隋唐及武则天的论文、专著,早就引起国外有关专家的关注。赵文润作为连任五届的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在他主持召开的几届国际武则天学术研讨会上,都有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参加,或提交书面发言稿。在第八届年会上还有学会聘任的日、韩、新的三位外籍理事出席。这就标志着对武则天的研究,不仅国内后继有人,而且,已经推向了世界。
赵文润教授为人忠厚,生活朴素,是一位耐得寂寞的、一心做学问的学者。他丰硕的研究成果一直是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做出来的。他那逼仄的住房,满柜、满地满架满桌满椅的书籍杂志资料的斗室,不仅来人无容身之座,就连自己坐在书桌旁要转身也非常困难。赵文润在生活上没有什么更高的要求。他最满意的就是安定的社会生活和宽松的学术环境。退休了,更有利于他专心致志地著书立说。他的学术论文约三分之一、专著的绝大部分都是退休后完成的。他自小生长在大海边,他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游泳,至今坚持,这对他老年作学问是个很大的资本。他将把游泳和作学问一直坚持下去。
(韦效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