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识先生,1929年10月出生于辽宁沈阳。1948年考入辅仁大学心理系,1952年毕业留校工作,后院系调整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1958年10月调入陕西师范学院任教,担任陕西师大教育系、心理系副教授、教授等职。1995年退休。
孙老师从事心理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等课程,专长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统计测量等学术领域。他长期从事儿童数学认知结构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发展心理、教育心理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安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在中国心理学界权威刊物《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要著作有《儿童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与教育》、《中国儿童青少年数学能力发展与教育》。翻译出版有《心理逻辑学》、《数学概念和程序的获得》等书。近年来,北京师大心理学院网页将他与夫人姚平子老师一并列为北京师大在国内学术界的“杰出代表”和“杰出校友之一”。2005年前后,孙老师应邀赴美国和我国台湾等地讲学。
孙昌识老师出身名门、名校,解放前就读于辅仁大学心理系,毕业留校工作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大西北,来到陕西师大教育系、心理系工作。
孙老师为人谦和、治学严谨,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和学术成就。他长期从事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汲汲于主流心理学的研究,致力于心理学的科学化、规范化事业发展,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广泛而很高的学术声誉。他在国内心理学的最高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对小学生一次数学竞赛的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报》,1979,3)、“中国儿童、教育心理学三十年”(《心理学报》,1980,2)等论文。曾受国内著名学者朱智贤先生等的邀请承担了《心理学大词典》、《心理学百科全书》词条的撰写工作。负责了国家教育科学六五、七五和八五研究项目课题的科研任务。他的学术探索工作与国内心理学的主流研究相一致,许多研究成果与北京上海地区的先进水平相同步。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孙老师耗费30多年的研究心血和理论创新智慧积累,在儿童数学认知结构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这一领域开创了一项国内外心理学研究独一无二的“特殊的研究范式”。
孙昌识老师的学术研究可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前沿科学主流性研究与教育心理学专长研究相融合。孙老师专长于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学术研究,他十分重视对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主流心理学的借鉴引进工作。改革开放初期,他就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认知心理学这门新课,将国外兴起的认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心理逻辑学等先进观点,引进到我们边远地区的教学和研究阵地。90年代以来,年过六旬的孙老师,又对新皮亚杰主义的理论及实验进行了研究阐述。孙老师不仅善于学习国外先进东西,同时也注重将新的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和实验研究。他的学术代表作《儿童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便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研究特色。
2、实验研究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重视实验研究是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心理学事业兴旺发达的一大成功秘诀,而这恰恰又是制约包括我们陕西在内的边远地区心理学学术研究深化的瓶颈性因素。在这方面,孙老师可以说是为摆脱我们落后地区的心理学研究局面作出了榜样示范作用。孙老师是一位纯粹的学者,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他完全是依靠个人资源和人格魅力在搞科研。他在重视心理学的理论总结研究的同时,多年来不辞劳苦,在西安大雁塔小学、大庆路小学、碑林区小学、西安交大附中等3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实验基地,坚持了长达20多年的儿童数学认知结构发展与教育的实验研究。利用这些实验基地,孙老师指导许多学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3、学术积累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孙老师学术研究的一个最大贡献是开辟了国内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殊研究”范式。
孙老师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因此国内外心理学界特别重视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学校教育、学生的学习和作业活动之中,但是要把科学知识变成教育实践,以及把教育实践变成检验科学理论的研究方面,也存在着许多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教育心理学如何指导学校教育实践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学术研究范式:一种是外推的基础研究范式,即将心理学的原理和学说直接用来设计学习条件和课堂教学实践,强调实验室研究结果和有关抽象理论概念的直接应用;另一种是具体的学科教育范式,把教育心理学变成学科教育心理学。虽然有的个别学者设想在科学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有一个特殊结构,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讲的“连接科学”,这种连接科学将为学校教育实践提供一个思想框架,但是杜威本人只是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并没有开展过具体的研究。从事具体的学科教育范式的研究者一方面人数很少,而另一方面又很难长期坚持深入下去。教育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实际所面临的挑战亟待做出新的纵深研究之回应。在这一问题上,孙老师的长期学术研究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努力。
孙老师开展的儿童数学认知结构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具有这样几个“特殊”之处:
首先是开辟了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儿童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发展问题。他采用特殊的分析方法――概念分析,提出在研究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结构做心理学分析。概念分析要求收集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一系列心理活动,透过学生解题的各种认知行为表现,分析其问题表征、所使用的程序和策略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学生有关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与有关知识的整合。
其次是探索了特殊的研究对象――儿童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问题。将概念分析与作业分析和儿童认知特征分析紧密结合起来,对数学概念系统、表征系统、加工系统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精细研究。
再次是确立了特殊的研究任务――揭示儿童数学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问题。其研究所走的是一条独特的路线,这项研究所涉及的是特殊的数学知识领域,完全可以说是发展心理学家尚未系统地研究过的一个领域。
基于这样的特殊研究范式,孙老师精辟地提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具有统帅全局的战略思想”。要求任课教师掌握数学教材的结构和儿童数学认知结构及其发展规律,全面地、系统地、整体地考虑数学教学问题,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才能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老师必须促进学生实现心理发展的两次飞跃,一次是学生加法结构的建构,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转化,帮助学生准备或实现数学认知结构的第二次飞跃;根据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采用发展法的教学方法,让儿童自己独立思维等等。上述观点和见解,充分反映了孙老师的学术创新精神和我们中国心理学者的可贵探索。
同时,孙老师十分重视翻译工作,由他主译的著作有皮亚杰的《心理逻辑学》、《数学概念和程序的获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孙老师不仅是治学严谨、卓有建树的心理学家,也是品德高尚、教书育人的教育家。他多年来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等课程,在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的讲授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专题化,厚基础”的讲授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孙老师讲课特别投入认真,不管上新课还是旧课,他都要重写出新教案。他写的教材和书籍总是不断修改,几易书稿。其代表作成书之后经陕西师大学术委员会评审批准出版资助,他又修改了好几年,方才交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孙老师先后指导了20多名硕士生,紧密围绕“儿童数学认知结构”问题开展系列实验研究,既推出了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也培养出了一批学风扎实的教学科研人才。
二是重视实验方法的训练与教学观摩示范。孙老师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方法训练,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将科研带进课堂,站在高起点上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同时,他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高水平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初期,孙老师经常利用个人资源和经费,组织本科生和硕士生去听西安市多名特级老师和优秀教师的课程,使许多学生有幸聆听了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像李瑞鸾、王厚德等优秀老师的讲课,在学校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孙老师还先后邀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北京师大朱智贤先生、张厚粲先生、韩进之先生、刘静和先生、丁祖荫先生、林崇德先生和陈会昌先生等国内名流,为我校教育系和心理系本科生、研究生作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令我们许多学生终身难忘。
三是善于因材施教、培养发现人才。孙老师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长者。经他培养指导的几十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或研究报告,在国内最高学术刊物《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有的还刊登在国外著名的学术刊物上。他们中的许多人考入上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美国伊利诺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大等国内外著名学府的博士、博士后,大多成为国内高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和新的学术带头人以及行政领导。还有的赴日本、美国留学,担任了国外的终身教授。
孙老师在1957年和“文革”期间经历坎坷,但他性情平和,淡泊名利。业余爱好滑冰、游泳、爬山,直至现年77岁仍坚持每日轮滑。我们衷心祝福孙先生健康长寿,为我们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建设事业的再次飞跃,继续发挥品牌教授的示范效应。
(霍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