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章,男,汉族,1932年11月生于甘肃省会宁县城北寨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寒直到1942年才上小学读书,常常是上午劳动,下午学习,有时长时间地中断学习。但因他热爱学习,硬是坚持了这时断时续的学习,直到1949年7月完成了小学学业,但又面临失学的危险。幸好8月会宁解放,为他提供了升学的机会。10月他考入会宁县初级师范,校方为他提供了助学金,使他得以继续学习下去。1952年毕业时,同班同学大多数考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而他却因家庭因难失去了升学的机会,被政府分配到离家100里以外的大沟乡担任初小教师。然而,他并未灰心,一面努力搞好教学,一面继续学习,注意积累钱资,准备升学。1953年8月,经政府批准,考上了兰州中级师范学校。入学后,他更刻苦学习,力求进步,获得了“三好学生”奖章,被选为学生会主席,195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校著名的学生。1956年毕业时,国家号召报考大学,但他同样受经济条件限制,失去考大学的机会,服从政府分配,到中共甘肃省委文化干校当教员。这个学校的教学和生活条件都很好,但他不满足,仍然是一边教学,一边学习,准备考大学。1957年8月,如愿以偿,考入西安师院政教系学习,1960年初,该校改为陕西师范大学,他转到政教系理论班学习,专攻政治经济学专业。在校期间,他连续几年担任班长。1961年毕业时留校任助教,在政教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并任该室党支部书记。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1978年评聘为讲师,1981年评聘为副教授。先后讲授政治经济学和其部分原著。1972年担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后,除了组织搞好教学工作外,还重点抓了教材建设,组织大家编写了《政治经济学》(上下册)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辅助教材。其中由他主持编写的《政治经济学》下册,被兰州大学、西北农学院、山东大学等院校采用。因此,他参加了1978年6月教育部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座谈会。年底在北京参加了教育部政教司组织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编写组,并按期按要求完成了分配的编写任务。还参加了中国北方十三所高等院校组织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编写组,并被推举为其中的修改组成员。该书一共出版了三版。这些都为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较大贡献。1983年9月他获得了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同年12月,省委决定调他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1984年10月,随中国社会科学院综合考察团赴法国进行学术访问,先后考察了巴黎、波尔顿、里昂、马赛、斯特拉斯堡等城市的大学、研究所,就社会科学的研究,同他们交流了看法,吸取可借鉴的东西。1986年4月任院党委书记、院长。9月兼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1988年12月评聘为研究员(教授)。他任省社科院院长后,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条件,明确办院思想。以科研为中心,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突出地方特色。改革开放,贯彻“双百”方针。抓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科研秩序和工作秩序。为各个学科定位,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树立良好学风,开展调查研究。比较突出地开展了当代省情、陕甘宁边区、唐长安佛教、陕西人口、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参加了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查和制定工作;完成了《当代陕西简史》、《陕甘宁边区史》、《唐长安十大佛教寺院》、《宝鸡、延安经济社会调查》、《陕西省志·政务志》等重大研究项目的编写出版工作。创办了《陕西年鉴》。同时接待了来自40个国家的学者来陕访问、考察、合作研究,派出几十人次出国留学、考察。为陕西的经济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一定作用。
1993年他因任职年龄到期,分别从党委书记、院长岗位退下来。同年1月,他在陕西省七届六次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职5年。在这期间,他先后到西安、渭南、延安、榆林视察,曾三次担任视察组召集人,向省高院、省检察院、省政府反映了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一些提案和建议案,其中“社会保障法”提案被列入国家立法之计划。1997年底任期届满,1998年2月退休。
他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孜孜不倦地对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史等进行研究。撰写并出版专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关于经济与社会若干问题研究》。主编《陕西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知识经济问题研究》、《西部大开发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合作主编《当代陕西简史》等4本专著。合作编著《当代中国的陕西》等3本专著。合作主编《当代陕西》丛书,出版了8本。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各类奖项30余项,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简史》丛书、《陕西大百科全书》、《陕西省志·政务志》等16项大中型研究项目的编委会主任、副主任等职。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理事、陕西省社科联副主席、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等14个社会学术团体职务。参加了1985年8月在兰州举行的“西部开发”研讨会、1990年12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纂”研讨会、199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特区经济发展”研讨会、1998年11月在西双版纳召开的“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研讨会、1999年9月在郑州召开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和省际间的学术会议30多次。
他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虽然耗费了许多精力,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合作编著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6家报刊评论,被誉为是“一部好教材”,198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合作编著的《当代中国的陕西》、《陕西通史》和主编的《当代陕西简史》,填补了陕西历史研究的空白,都先后分别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的《知识经济问题研究》,被誉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声”,获陕西省政府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85年发表的《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被认为是“有学术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优秀论文”,被选入《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获陕西省政府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发表的《毛泽东对创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贡献》,经评审选入《中国教育大精典》,获陕西省政府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有6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有些论文分别选入《邓小平理论文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中国农业发展文库》等。国务院为表彰其“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决定从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他一生既顺利,也艰辛,如果说对他人人生有点启示的话,那就是他的实干精神。
(书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