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15:44:25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学校领导
李子新

李子新,原名李芝,男,汉族,1913年12月9日出生在云南省宾川县上白塔村。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32年于宾川中学(初中)毕业后,外出求职期间,改名李子新。

1938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1941年1月经历皖南事变,突围过江后,于9月到达新组建的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所在地。由华中局组织部负责审查这批(20多名)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干部。经认真审查后,认为他思想进步,长期追求真理,向往革命,参加新四军已三年,工作积极,表现较好;在皖南事变中,能圆满完成所承担的工作和战斗任务。能坚决突围,积极收容失散人员,带领过江。认为已经达到入党标准,于1941年9月23日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子新同志参加新四军以后,在皖南事变以前,一直在老一团和新一团工作,历任分队长、军事干事、军事教员、见习参谋、副官,并曾参加过长江游击大队的领导工作,兼任过新兵连长。突围过江后,一度在七师五十六团任作战参谋,以后就一直在军司令部和军直属部队工作,历任军部教育参谋、通讯连长、军部特务团作战参谋等职。参加过皖南军部教导总队、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后改为华中总分校)、中共华中局党校等三次学习。除参加皖南事变以外,还参加过解放六合县的战役以及其他一些战斗。

抗日战争结束后,新四军军部北上山东临沂,与山东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野战部队称为华东野战军。当时,他任军部特务团作战参谋,曾参加攻打枣庄的战斗。

1946年春,李子新同志被调往起义部队郝鹏举部工作。1947年1月郝部叛变,他和谷凤鸣、邓旭初等同志抗击叛军围攻后,带领解放军干部脱险归来。

1947年2月,李子新同志被分配到山东滨海军分区任作战科长。1948年调滨海二团任参谋长。同年8月,滨海二团升级到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编为十七师五○团,仍任该团参谋长,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3月,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华野第六纵队改编为第二十四军,他被调到军部担任队列教育科长。

1949年4月21日,开始渡江战役,李子新同志和参谋处长王香雄负责后梯队指挥所工作。胜利渡江后,二十四军进驻南京,后又移驻徐州。1950年,二十四军辗转移驻浙江余姚、江山等地,为解放台湾做准备,他被调任军部作战教育科长。解放台湾的计划搁置以后,部队移驻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整训,又被调任军部军训科长、军械科长,期间曾到华东军区高干训练班学习三个月。

1952年10月中旬,二十四军奉命抗美援朝,赴朝参战。李子新同志被调任军后勤部参谋长,参加过停战前以五圣山为重点的一次战役。停战后,被调任七十四师后勤副师长。1955年10月,二十四军奉命回国,归北京军区领导,七十四师驻天津附近的杨柳青。他负责领导全师修建营房,并曾到北京军区高干训练班学习三个月。

李子新同志在军队前后工作19年,于1951年定为正团级,1955年授予中校军衔。荣获毛泽东主席授予三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三级解放勋章一枚,荣获朝鲜金日成主席授予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

1957年4月,李子新同志奉命转业到交通部,分配到武汉河运学校任校长,兼任校党委书记,定为国家行政十三级,副厅级待遇。

1963年9月23日,奉命调到西安公路学院任党委副书记。

1970年9月,李子新同志调到陕西师范大学任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78年改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1978年7月,到中央党校学习,1979年1月毕业。曾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和陕西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1982年12月31日,教育部批准李子新同志离职休养。离休后,连任三届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连任五届学校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曾给大学生讲授德育课和党史课的部分章节,在校内外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多场。撰写了《吕志远》(革命回忆录)一书。并曾担任省教委工作组组长,到延安大学检查工作。还担任本校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顾问多年,被评为陕西省关心下一代积极分子。

(王景堂)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