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元,女,汉族,生于1923年,河北正定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陕西师范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丁淑元童年在正定读过小学、中学。1939年只有16岁时,就随夏英喆、左诵芬等在邓颖超同志领导下参加妇女工作,接受马列主义教育,进行乡村调查,搞抗日救亡活动。当时严格的组织纪律对她影响最大。为她以后形成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考入国立社会教育院(现在的苏州大学)教育学专业学习,期间参加学生的地下革命活动。
1944年底,重庆地下党组织先后分配其到川北西充育英中学、重庆拍溪中国会计学校教书,主要教语文并做地下工作。1946年地下党组织安排去延安工作,先后在延安中学(后改名行知中学)、延安大学附中教语文、近现代史,并兼任班主任工作。学生都是革命干部的子女,他们的一切生活、学习都由老师管理,特别是处在战争时期,教师的工作非常辛苦。
1949年随边区政府来西安,参加全省中学教师学习会。会后到山西晋南解县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财经部)工作,任政治课教员,主要讲授社会发展史。学员有夏雨、张勃兴等200多人。四部工作结束又调回西安,先后在西安二中(现在的师大附中)、西安一中(现在的西安中学)任学校秘书、教导主任、政治课教员等。
1953年至1955年,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政治经济学专业,两年后回到西安,到西安师范学院工作。1955年至1960年,任西安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党委办公室支部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政教系讲师兼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部分)等课程,同时给夜大学讲课。1958年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仍讲授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并兼政教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1958年学院根据上级指示,先后开展“大办工厂”、“大办农场”、“大炼钢铁”、“大搞科研”等群众运动,组织师生下工厂、农村搞调查研究,编写出版了《烽火春秋》、《陕南红色山歌》等。
1960年5月至1985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先后任陕西师大党委委员、常委、中文系党总支部书记、系主任、教务处负责人、中共陕西师大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61年教育系统贯彻《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她结合总结中文系在50年代前期及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认真贯彻学校提出的抓“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的要求。以中宣部、学校教务处下达的书目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提出精读、背诵、略读的要求,突出抓写作实践,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都有严格规范。学生毕业后要当教师,因此对提高语言技巧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她首先注意调动和发挥老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求老教师到教学一线,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培养青年教师;要求青年教师虚心拜师学艺,当好老教师的助手。其次是选送青年教师去名校进修。三是举办三年制研究班。第一年青年教师集中学习古典文学,从精读、背诵、书写方面下工夫,打好基础。第二、三年学习专业,组织老教师给青年教师讲课、辅导;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如请吴宓、陆宗达、何其芳、胡采、杜鹏程等名家授课。四是选调高水平的教师来校任教。她认真落实学校提出的“五年小成、十年中成、十五年大成”,“出潼关上北京”的要求,要求青年教师打好基础、学好专业,在教学与科研上有所成就。若五年仍无起色,即调换工作。实践证明这一措施是很有成效的。到70年代,这批青年教师已先后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
1963年丁淑元同志又兼任陕西省委讲师团讲师,到渭北的澄城、大荔、合阳、韩城等地授课。主要给各县委、政府机关干部讲授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她既讲政策又讲工作方法,通俗易懂,受到地方干部的好评。1964年陕西省为了培养理论干部,省委常委批准她到长安县挂职锻炼,任中共长安县委副书记一年。县上工作非常繁杂、复杂,上至党的方针政策在地方的贯彻,下至群众的柴、米、油、盐,得一一去抓落实。今天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案件,明天那个地方经济又有问题等,也得一件一件去处理。经过在基层政权机关的一年实践,她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1965年,我校接收100名越南留学生,这是我校首次接收留学生。外事工作无小事,学校从机关和中文系抽调了10多位品学兼优的干部和教师担任管理和教学工作。丁淑元同志负责教师的选配,组建了留学生汉语教研室。同年9月,党委任命丁淑元同志为教务处负责人,主持学校教务工作。她利用寒假代表学校与南京电子管厂签订由高教部、第四机械工业部共同批准研制电子管产品的协议书,这是学校首次与企业合作的协议。此后又到上海师范学院等兄弟院校学习半工半读经验。
1970年10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由我校举办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两个专业试点班,由各县市推荐保送有实践经验的工、农青年参加学习。当时丁淑元同志担任中文系系主任,主管这项工作,她认真组织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改革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1972年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50多岁的丁淑元同志,上有老下有小,她安排好家务,东奔西跑,到汉中地区检查学生学习及实践活动,又赴安康地区看望下放教师。她发现中学教师十分需要参考资料,返校后立即组织编写中文教学参考资料,编好后发给各地教师。她还主持编写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和《文艺理论基础知识》,又同国棉一厂合作编写了《商君书新注》,后两部著作于1974年和1975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83年至1985年担任纪委书记期间,按照省委的要求,参加了学校的财务大检查,协同校行政检查了学校各单位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纠正、处理了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和事;督促各单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堵塞了漏洞,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她坚持对党员进行正面教育,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党风、党纪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丁淑元同志在做好领导工作的同时,笔耕不辍,撰写的有关南斯拉夫方面的文章发表于《陕西教育》杂志。1979年丁淑元同志撰写的“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商品生产者本性的理论探索”一文,被收录在《社会科学论文集》第二辑,文中的一些提法在当时还是比较超前的,同时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事实证明和目前的社会发展相吻合。1980年撰写的“谈谈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法”一文,收录在《社会科学论文集》第五辑。1985年离休后,她编写的《陕西师大概况》由世界知识出版社收编到《高等院校情况介绍》丛书。她写的有关教师方面的短文,选录在贾芝主编的《延安儿女》一书中。1994年主编了《陕西师范大学校史(1944—1994)》。
丁淑元同志长期在高等学校工作,熟悉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培养,出主意想办法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她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知识;她热爱党,有坚定的信念,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能深入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并落实在工作中;她对待组织分配的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抓“三基”教学,效果明显,成绩突出;她待人谦和,群众关系好,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师生愿意和她交流思想和看法,推心置腹地谈心里话;她作风朴实,处事稳健,为政清廉,受到了师生的尊敬和爱戴。
(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