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中,男,生于1916年2月,河南陈留人。1938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曾任中英庚款科学研究助理(在西北联合大学办公)。1939年暑假,西北联合大学分设为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和西北医学院,王振中任西北医学院讲师。1942年升任副教授,并带薪休假半年在国内进行考察。1943年被聘任为西北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同时在医学院兼任部分教学工作。1948年晋升为西北大学生物系教授。从1954年起,先后在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西安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西北五省(区)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顾问、陕西省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动物学会理事长等职。
王振中教授长期在高等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对不同性质院校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表达形态学三维结构和四维结构方面,有独到之处。他认为,师范院校生物系开设的一些课程如组织学、生理学等,其内容与医学院校应有区别。师范院校生物系应以各类动物为对象,以研究它们的异同、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为重点。王教授讲授的主要课程有《比较解剖学》《组织学》《比较组织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由于先生治学严谨、讲授灵活,特别是采取边讲授边绘制版图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效果极佳。先生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活跃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发挥着骨干作用。
王振中教授在生物学科研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组织工作,特别是1957年当选为陕西省科协委员后,主持陕西动物学会工作近30年,他殚精竭虑,协调各方力量,组织科研攻关,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对陕西省动物学学科的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
王振中教授20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无性杂种的实验研究,发表了《鸡卵白无性杂种与卵黄无性杂种的比较研究》等论文。60年代应《实验生物学文摘》之约,撰写了《醛复红染色应用于冰凉切片,显示垂体与胰脏的巨细胞》《常规组织学中的塑料包埋》《计算组织和器官中血管的体积和长度的新方法》《肼对鼠不同组织蛋白含量的影响》《作为组织化学上分粘液物质的二胺法》等文章,刊载于《实验生物学文摘》杂志。
20世纪80年代,王振中教授获得中科院资助,开展超声辐照下生物效应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聚焦超声辐照在体兔肝的生物效应——组织化学变化》一文,刊登在1986年《声学学报》11卷6期。该文还应《中国声学学报》编辑部之约,译为英文,刊登在该学报英文版1988年第7卷3期。1989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发表了先生的论文《聚焦超声辐照在体兔肝的生物效应——超微结构变化》。以上研究成果分别在1984年南京动物学会50周年大会和第四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上受到普遍好评。
王振中教授于2000年5月不幸逝世,享年84岁。
(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