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燊,男,1921年11月6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上海川沙县北蔡镇。1942年毕业于上海南通农学院农艺系。毕业后至1946年曾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助教、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园艺组副组长,并在上海真如畜牧场、上海王开农场及江苏镇江四益农产育种场等单位工作。1947年任上海高行农业职业学院教导主任,1950年任河南大学副教授,1954年以来,在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学院及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任副教授。1987年退休。
周国燊同志退休前一直在生物系担任农业基础教研室主任、生物园主任及硕士生导师。主要讲授《植物学》、《农业基础知识》等课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亲自编写了十几万字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讲义,这些讲义本可由陕西师大印刷厂刻印,但他为了保证讲义的质量,坚持亲自刻写、印刷,由于他书法的工整、刻印技术的娴熟,学生们特别喜爱与珍惜颁发给他们的高质量的讲义,正如有的毕业生回忆说:“毕业离校时,不少书籍及讲义都被我扔了,唯独周教授的讲义至今还珍藏着呢!”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制度后,由于教学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担任繁重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又增开了《生物统计学》及《生物专业英语》两门新课,其中《生物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学生们的迫切要求,时间紧;另一方面是缺乏有关的师资。诚然,我校有外语系的老师,他们外语水平较高,但不熟悉生物专业知识;生物系虽不乏生物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但外语水平又难以胜任该课程。面对当时的现状,已年过花甲的周教授,毅然勇挑重担,开设了学生渴望学习的《生物专业外语》课程。但由于当时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周教授不仅精心编写了有关教材,还在每次上课前,将自己课堂讲授的内容录了音,这样,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可以亲耳聆听老师用纯正的英语讲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收听,再加上老师认真及时的辅导,逐字逐句的批改作业,使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迅速得到提高,深得学生们的好评。
周国燊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贯尽职尽责,勤勤恳恳。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案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还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精心施教、以身示范、教书育人等方面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周国燊同志掌握日、英两国外语,尤其精通英语。因他自幼就曾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工部局在上海兴办的“华童公学”,在校期间又因“学业优异、操行端谨”屡获奖学金,直至高中毕业,故为英语的掌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早在1954年就以“伊冰烈”为笔名,翻译出版了英国名著《唐妮传》(上海泥土出版社),与黄岳渊先生合编出版了园艺专著《花径》(上海新纪元出版社)。来陕西师大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麦育种的研究,发表了《青莓素和链老素处理小麦种子实效性研究》等多篇论文,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周国燊同志在担任生物园主任期间,承担了生物园的设计、规划以及管理工作。在他的组织管理下,生物园成为生物系动、植物养殖的实验基地,为生物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周国燊同志任生物园主任多年,但在工人面前绝不摆架子,瞎指挥,有事常与他们一起商量,处处以身作则、公正廉洁,即使困难时期,他也绝不借职务之便,摄取生物园储藏的大量育种小麦、牛奶、饲养的鸡鸭等,生物园的工作人员经常感动地说:“像周教授这样公私分明,谦洁不贪的人,现在实在太少了。”
周国燊同志在学校不仅是一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老教授,在家庭也是一位构建和睦家庭的好丈夫,教子有方的好家长,1981年其家曾被雁塔区妇联评为“五好家庭”。
1987年周国燊同志退休后,仍坚持退而不休,不仅经常辅导前来咨询的硕士生,而且还广泛收集有关生物专业辞汇,以完成在职期间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的编写一本高质量生物学专业英汉辞典的心愿。
然而,自然规律难以抗衡,由于几十年来不停息的工作劳累,进入古稀之年后,其健康状况逐渐下降,冠心病、肺病复发,1995年更因患“低分化前列腺癌”曾三次住院动手术及对症治疗,在这期间他始终以顽强的毅力与医生积极配合,在老伴的精心护理下,他仍乐观地生活着。2003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日益虚弱,但即使在他已无力下床走动、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下,仍不时翻阅《世界农业》《农业经济与社会》等过去订阅的有关杂志,并每天仍坚持翻阅《西安晚报》《文汇报》《参考消息》等报刊,直到他辞世的前一天。2005年元月29日晨七时他终因心力衰竭,安详地离开了他生活50年的学校和家庭,享年84岁。
(史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