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念海,字筱苏,男,1912年6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平陆县。1918年至1932年先后在平陆第三高级小学、运城第一职业学校、太原进山中学高中部读书,1932年至1936年在北平辅仁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后辗转北平、平凉、榆林、西安、重庆、兰州等地,先后担任《禹贡》学会编辑、河北通志馆编纂、平凉师范学校教员、察哈尔蒙旗特派员公署秘书、西北文化学社主编、国立编译馆副编审。1941年起任复旦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代主任,1948年任西北大学教授。1954年任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60年后一直在陕西师范大学任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78年至1983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83年后任唐史研究所及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2000年兼任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史先生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陕西省委员会第五、六届主任委员、名誉主任,第八届民进中央常委、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常委、西安市政协第六、七届副主席。多年来他热心社会活动,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建言献策。1979年史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担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社联副主席、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史先生与同仁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不仅担任这些学术团体的会长、名誉会长等领导职务,并且创办主编《唐史论丛》《中国古都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刊物,促进了唐史、中国古都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和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特别是亲自创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成为继《禹贡》半月刊之后,建国以来最早问世的历史地理学专业刊物,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历史地理学定期刊物,代表了当今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水平。
史先生博学多才,著作等身,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他以毕生精力对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有精深造诣。作为杰出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史先生“早岁即以淹贯经史群籍,覃思卓识,著称当世”。既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又能广泛利用考古文物方面的新发现与史料相印证。他对历史地理环境与人文演变孜孜不倦地探索深究,当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抱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做到古为今用。自20世纪30年代涉足于中国历史地理以来,他以锐敏的笔触,惊人的毅力,撰写了《中国疆域沿革史》(与顾颉刚先生合作)《中国的运河》《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中国古都和文化》《唐代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方志刍议》(与他人合作)《河山集》一至七集等二十余部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在《红旗》《历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重要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以研究中国的河山疆土以及它们的变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为对象,最后又落实到祖国的河山疆土和社会发展。史学家研究祖国的历史,包括祖国的历史地理,不仅仅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同时也是史学家的一种天职、一种挚爱。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把史先生的论集命名为《河山集》,体现了史学家的河山之恋。是有深刻的学术思想渊源和爱国主义精神基础的。史先生在其将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坚持“为世所用”的原则,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并且密切结合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历史学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个人心得的精辟见解。他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1)对中国历史地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完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2)发掘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社会功能,呼吁历史地理工作者努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3)促进了沿革地理学的发展,给古老的沿革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沿革地理学作为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向纵深发展。(4)树立了黄河流域环境变迁研究的丰碑,要根治黄河,首先要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要治理黄土高原,就需要恢复黄土高原的森林和植皮。这些研究成果,大大超过了前人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5)开辟了历史农业地理的新领域,在史先生的倡导下,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受到历史地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已发展成为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奠定了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基础,堪称树立了我国历史军事地理领域的一座丰碑。(7)揭示了人口稠密地区形成和演变的内在机制,从一个侧面为解决当前的人口压力提供了参考。(8)提高了历史文化地理的层次,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的研究。(9)对历史民族地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较之过去历史地理和民族史研究中仅考证民族居地,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为这一分支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典范。(10)对历史上的交通问题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11)对陕西的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陕西通史》的《历史地理卷》和《古都西安丛书》中的历史地理部分都在史先生的直接参与或亲自指导下完成的。(12)创立了中国古都学,《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成为中国古都学的扛鼎之作,为中国古都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3)阐明了地方志的价值,对于学术研究特别是历史地理研究有很高价值。(14)丰富了历史地图学的内容,推动了这门学科的发展。总之,史先生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各分支领域的研究是全方位的,而且大多都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
史先生治学态度严谨,方法独特。有其鲜明的特色。他把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学术研究一定要为世所用。正如他撰写的《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书,阐明退耕还林草的必要性,而今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批工程之一——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已经全面展开。他深入探讨研究西安市严重缺水的形成原因,提出了在南山秦岭建立水源涵养林的书面建议,得到了国家与省市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立项实施。另一个鲜明特色,那就是不断拓展学术研究领域和丰富学术研究方法。提出了对历史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历史地理学既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采取实地考察的方法就是不可回避和十分必要的。文献记载是前人积累的成果,相当可贵,后人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但文献记载并不都是完全没有错误的。如果不实地考察,就会感到凿枘难合,不易知其究竟,难以确切说明问题。史先生从70年代起,以花甲之年,对黄河流域中下游,淮河下游以及太湖周围,作10年以上深入而细致的实地考察。为了使有的文献记载都能够得到佐证,他亲自莅临各处旧战场作实地考察,曾走遍了陕西及邻省若干县邑,在这期间,他曾行黄河故道,涉越伊、洛两水,往来于吕梁山下和熊耳、伏牛山中,五登陇坂,三度阴山,徘徊于六盘山东西,直抵泾水源头及清水河行将汇入黄河之处,北上鄂尔多斯高原,探索明成化年间王越奇袭鞑靼满都鲁于红盐池的所在,也曾在汉水上游地区细究诸葛亮一再出兵其地的原因,越长城雄关,至岭南云贵、天山南北、东海之滨,先生足迹无所不至。史先生平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年逾古稀,尚跋涉不已,问“不亦劳乎耄耆而忙于征途!”则答曰:“活动,活动,欲活则必动”,乃至理名言。他走出书斋,作野外考察,翻山越岭,涉水趟河,足迹古道,出没于荒无人烟的高山峡谷,备尝艰辛。通过实地考察,订正了文献上的讹误。补充了其中的疏漏。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故其文虽约,而其意则远,其旨甚宏。
史先生的科研成果颇丰,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86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6年以《河山集》一至五集、1999年以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分别荣获第一届与第二届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类一等奖,是全国唯一的连获二次一等奖的历史学者。早在1954年,史先生即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又被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5年获得柏宁顿教育基金会颁发的“孺子牛金球奖”;1999年获“曾宪梓师范教育奖”。
史先生不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而且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名师。他是国家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指导教师。作为一位忠实党的教育事业的著名历史地理学教育家,在教坛上无私奉献,培育出来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港台和国际访问学者不可尽数,可谓桃李满天下。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培育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栋梁之材,都在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所开创的历史地理学派后继有人。
史先生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亦做了大量的工作。1986年4月,受美国加里福尼亚州大学北岭分校邀请给师生讲授“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运河史的演变”、“唐代长安城的文化”、“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等内容。1991年9月赴香港大学参加国际唐史学术会议,作了“隋唐时期农牧地区变迁及其王朝盛衰的影响”的报告。1993年10月,应邀到日本大阪关西大学给该校教师和研究生讲授了“唐长安外部城街道的变化反里坊的设置”、“西北地区的长城”、“鸿沟的形成和变迁”。接着又在日本筑波大学作了题为“黄土高原的景物及其沟壑”的报告,同年11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作了“中国的长城”的报告,紧接着在日本参加了秦史学术讨论会,会上宣读了《秦汉时期东西文化差异和南北文化差异》的论文。史先生不论在国际学术会上作报告还是应邀讲学,都受到与会代表和听众的热烈欢迎。
史念海先生为人简朴而正直坦荡,虽数历坎坷困顿然其志不为所夺。他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钻研精神、博大的学者胸怀和朴实的工作作风,在将近70年的学术生涯中,勤恳耕耘,开拓进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一位受到普遍尊重与爱戴的德高望重的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中外专家、学者的赞许。史先生于2001年3月27日不幸逝世,享年90岁。他的道德文章亦将永存于后人心中。
(王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