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历史学
孙为霆

孙为霆,字雨廷,男,江苏省六合县人,1902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先生早年肄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时年20岁。此后一直从事中学教育,后任江苏淮安中学校长,时年30岁。抗日战争期间,先生坚定意志,誓不作亡国奴,辗转流离,备尝艰辛,弃家抛产,远离故土,流亡重庆,任教于当时的中央大学,时年40左右。战时的重庆,人口拥挤,物资匮乏,官场腐败,空袭不断,先生满腔积愤,积极投入各项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任教于上海震旦大学,直至全国解放。

1953年,正值全国教育事业大发展之际,先生抱着一片支援大西北的满腔热情,由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介绍来当时的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前身)历史系任教。在历史系先后教过《中国现代史》《历史文选》和《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等课程。年过半百的孙先生,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每年都和年轻教师一起,带领并指导学生在中学教育实习。实习期间,生活条件差,工作任务重,先生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热情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先生自幼“生长江乡处士家”,承家学传统,自幼熟读四书,又酷好文学,自谓“记趋庭习礼初,算春秋才华,学(大学)、庸(中庸)、论(论语)、孟(孟子)先哼遍。文章最爱归熙甫(归有光),诗句多吟李谪仙(李白)。”加之,就读东南大学时,特于其友卢骥野、任二任等侍读于近代大曲家吴梅先生。研究曲学,发扬曲学,教授曲学,培养曲学传人,才是先生的学术特长和最大愿望。

1961年,陕西师范大学在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郭琦副校长领导下,中文系成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班,开设曲学课,为了发挥孙为霆先生的学术专长特将先生调入中文系,专为研究班讲曲学课。

无论是教历史,还是讲曲学,先生一贯是备课扎实,讲解清晰,课堂十分投入,感情丰富,举例风趣。特别是对昆腔不仅很有研究,而且还能唱几句,讲到要紧处,顺口就唱了出来,很受学生欢迎。

孙先生由于是曲家大师吴梅先生的直传弟子,一生酷爱曲学,尤长于治曲。《元散曲选注》讲义,是先生多年研究、教学成果的结晶。先生的《壶春乐府》和高宪斌先生的《百二寓屋诗词散曲稿》是我校历史上仅有的自行编辑出版的两部线装词曲专著。尽管由于当时临近“文革”,政治环境一天恶于一天,印的数量极少,发行范围极小,小到很少有私人收藏,但它毕竟作为一部学术专著留存于世。

《壶春乐府》分上中下三卷。卷上壶春散曲三集,巴山樵唱小令47首套数八套,集收抗日战争中流寓重庆时所作散曲。卷中壶春散曲三集,辽鹤哀音小令41首,集收抗战胜利回南京上海后所作散曲。老林新花小令39首,套数四套,集收全国解放以来所作散曲。卷下太平爨三杂剧,写太平军革命事,包括短剧三出:断指生、兰陵女、天国恨。全书共58个页码。作者在编第一条对书名作了解释:“元明以后论曲者,多称散曲为乐府,然乐府之名,原为一切诗歌之叶乐者,以曲言实可兼赅剧曲,故此书以乐府命名。”

先生的治曲风格与贡献,卢骥野评价道:“读雨廷《巴山樵唱》,流丽绵密,以为小山、则明之伦,而《太平爨》者,振鬣长鸣,横天周鸟鹗,庶几乎宫、马矣。前承霜厓(吴梅号)先生遗志,则社嘉陵江上,按谱试声,期存元明旧乐于一缕。”(《太平 爨三杂剧序》)在旧社会,孙先生一直忧国忧民,于曲作中,不时抨击其黑暗腐败,抗日战争时,更见其抗敌救国心切。解放后,紧跟党的领导,继续为教肓事业献身,并于曲作中加以反映,所谓“调转高,声声远,东风助我精神健。”孙先生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及其思想表现,正如霍松林教授在题诗中所评:“老林犹然花烂漫,新松不长欲如何!”。

孙为霆先生1966年于陕西师大去世,享年64岁。

(韦效基)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