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中国语言文学
周骏章

周骏章,男,生于1910年7月17日,湖南省湘潭县人。曾任陕西省中国民主同盟委员会顾问、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陕西省比较文学学会顾问。

周骏章先生1922年至1926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7年至1928年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预科班。同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西语系,1933年毕业。其后就职于国立编译馆任编译,1935年被聘为副编审。1943年兼任四川重庆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1944年至1949年先后被聘为湖南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兰州大学西语系系主任、教授、兰州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兰州兽医学院教授。1949年至1953年被聘为湖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年调入西安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授、文学研究室主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

周骏章先生少年时期,受“五四”运动影响,对当时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满,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4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团支部书记。在任期间他一方面积极发展团员,一方面在学校里组织了学生会、读书会等。迅速打开局面,使得爱国学生运动在学校里蓬勃发展。支部也由当初的4人扩大到17人。1926年中共北京市委为了配合“北伐战争”准备在北京市和周围地区举行暴动,后因与天津等地的联络被破坏,人员被捕,起义被迫中止。他接到撤离通知后即南下到了上海。同年考入上海大厦大学预科班。入校后又被选为团支部书记。在上海期间先生多次参加组织反帝、反封建的游行示威、散发张贴传单标语并在街头进行演讲等活动。1927年5月1日,在街头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时被租界巡捕逮捕入狱,五天后方被学校保释。同年5月30日在参加“五卅惨案”纪念大会游行时又被租界警局抓捕入狱。两次因从事爱国活动,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巡警逮捕对先生震动极大。1928年进入中央大学后与组织失去联系,但从前的经历使其始终追求进步。1933年进步作家谷万川因编辑革命刊物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他知道后即多方找人进行营救并呈写材料愿为其担保。因谷万川是所谓“政治犯”不能保释。在谷万川坐牢期间,多次探望,送衣送物。直至1937年战火逼近南京加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建立才将谷万川保释出狱。1949年解放前夕,先生在湖南南岳国立师范学院教书,当时学校的校长以及各部门负责人都作鸟兽散,留下来的教师自发的组织起来,成立了院务委员会,先生被推选为负责人之一。驻南岳的国民党白崇禧的军队数次依据反动学生提供的黑名单到学院搜捕党员学生和教师,他利用院务委员会负责人的关系通知这些人及时逃走。当时也有人提出将学院迁往广州或贵州等地,其和院务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坚决反对。先生以为学校是国家的学校,迁校势必蒙受巨大损失,因而他们将学校财产妥善封存,组织学生成立护校队,保护校园直至解放。1949年11月,湖南师范学院并入湖南大学,先生又受命负责迁校工作,顺利的将学校全部资产迁往长沙。解放后,先生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陕西师范大学民盟支部主任委员,在30余年的民主党派工作中他从不谋私利,为学校、为社会作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得到民盟同仁的一致尊重。

周骏章先生少年时期即开始了文学写作,1926年在开明书店办的刊物《新女性》上发表了《婚制述略》《湖南民歌》《湘潭民歌》《民歌中的妇女生活》等文章,反映了女性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愿望,具有浓烈的反封建色彩。在中央大学读书期间,担任《新民报》办的刊物《学生生活》和《介绍与批判》的主编。组织当时在南京的进步作家谢冰莹、陈瘦竹、谷万川等发表了许多针贬时弊的文章。同时他也写了《论新诗》《新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等论文,主张文不能华丽无物,作品要反映百姓生活。1933年大学毕业后先生进入国立编译馆开始了对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史的系统研究。先生一直认为中国必须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才能自强。才能完成中国自身的反封建的任务。为此,他在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书评,介绍外国文学中反映妇女解放,资产阶级革命的作品外还在《新世纪》《中国青年》《宇宙风》《新血轮周刊》等刊物上发表了译作:如马克·吐温的《纽约—华人》《皮普士日记》《英国的教育制度》等论文及《文学闲话》《莎学纪要》《文学趣谈》等20余篇。1936年译作《英国小说发展史》出版。1937年又翻译了马林诺斯基等4人的著作《文化传播辨论集》。该书认为文化起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各原始部落都有文化,反驳了殖民主义白人至上,文化起源于白人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科学中进步的一派的学术论述。抗战开始先生又连续写了《中国为谁抗战》《评的黑影》等文章,并编著出版了《欧美抗战故事集》。指出中国是为世界人民抗战。对当时的一些国家不顾中国人民的利益与日本军国主义签定互不侵犯条约不满。先生以为抗日是世界之战,是全国之战,作为文人当以文章尽文人抗战之责。

先生在解放前发表的译作中尤以《英国小说发展史》的影响为大。该书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克劳斯所著。它对英国中古传奇故事、伊丽沙白时代的小说直到20世纪初期的作品都作了详实的介绍和分析。该书是国内出版较早的一部英国文学史,它的出版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被采用为大学教材,在解放后也常有文章引用和提及。如张维先生发表在1984年《外国文学研究》上的《国内勃朗特姐妹研究述评》就写道:“1936年周骏章先生等译了《英国小说发展史》一书。此书专章介绍了夏绿蒂的作品,将她的小说视为英国小说史上现实主义的复兴。此书使得中国读者对夏绿蒂有了概括认识。”

解放后,面对教育的百废待兴,周骏章先生满腔热情投入到当时的教育改革之中。他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先后开设过英国文学史、文学概论、英国散文、英文笔译、古代至18世纪末欧美文学,19世纪欧美文学、世界文学、儿童文学等课程。先生所自编的教材、文章选讲等有百万余字。先生厚积薄发,所写的教材很多被国内多所院校采用。如西南师范学院吴宓教授选用他所编的《世界文学》讲义后说:“吾曾比观全国高校所出之教材无如此书之善者。”但在此期间囿于形势先生少有论文发表。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之中。

“文革“结束后,年愈古稀的先生招收了首批外国文学研究生。此间还受教委委托开办了全国高等院校外国文学教师进修班。先生一生由治学到教学深知为学之道的艰难。因而对后学总是尽力扶持。他常对学生说作学问与作人同理,做人要中规中矩,做学问要严谨细密,文章要有出处,不可妄言。80年代国外一些文艺理论和思潮被作为新的研究方法纷纷引入国内,先生告诫学生,这些东西早在三四十年代即为国人所知,现在被重新翻出来只是因为解放以后与国外阻隔所致,切不可被其迷惑,不知其要义生搬硬套。文学是人学,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当以从作家的生平,创作时代和写作背景等入手方可知其精义。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总是诲人不倦。学生写论文,从资料收集到开题,论文写作大纲他都予悉心指导,从而深得学生的敬爱。现在他的学生也都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家活跃于学术界。

解放后,周骏章先生发表了60多篇有关外国文学的论文。如《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创作》(《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哈姆莱特的思想性与局限性》(《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该文被收入1991年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中国莎士比亚评论》),《给浪漫主义应有的地位》(载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雨果创作评论集》),《马克思与德国诗人海涅》(《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2期),《希腊罗马小说发展简述》(《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论浮士德的真善美与劳动美》(《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欧洲中古文学述略》(《文史集林》1987年第2期),《中古文学及但丁》(《新编外国文学教程》198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十七世纪欧洲小说发展》(《外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莎士比亚与中国人》(《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译名评选》(《唐都学刊》1995年增刊)等。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外国文学教学普遍感到缺乏教材,于是先生联合中南、西南、西北三区19所高等院校的教师30余人历时三年主编了一部协作教材。取名《外国文学五十五讲》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该书对东方与西方文学作家和作品并重。以分析文学作品为主线兼顾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史。对在世界文学上影响较大的著名作家如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和他们的作品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对外国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亦做了扼要的叙述。该书成于“文革”刚刚结束,它的出版不唯作为教材被各高校所采用也及时地填补了遭十多浩劫毁坏的外国文学研究的空白,促进了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第一版6万册倾被售空。随即再版,在当时成为畅销书。

1999年先生在90高龄之时写出并付梓了专著《莎士比亚散论》。该书成于先生多年来教学之余研究莎氏作品的感受和心得。先生认为一部古典名著流传至今是因为后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给以新的体会,这些新义可能大大超过作者原来的创作意图。但作品正因为如此被读者解读再创造才得以传存。

周骏章先生毕生潜心读书治学,到老仍笔耕不辍。他一生淡泊名利,对己重以周,待人宽以约,以立德立言为己任,忠诚祖国的教育事业,是后来者之楷模。先生不幸于2003年10月23日辞世,享年93岁。

(周亮)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