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奇,原名郑隆谨,字伯奇。笔名东山、郑君平、虚舟、何大伯、方钧等。男,陕西长安县瓜洲村人,1895年6月11日生于西安。中国电影剧作家,文艺理论家。1944年至1949年曾应聘担任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和兼职教授。
郑伯奇1910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次年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留学,先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留学生预备班、京都第三高等学校、京都帝国大学学习。1920年在《少年中国》1卷9期发表第一首诗作《别后》。1921年与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在日组成“创造社”,参与创办《创造月刊》《洪水》《思想》等进步刊物。次年发表反帝爱国短篇小说《最初之课》。留日期间还担任上海《新闻报》通讯员。1926年京都大学毕业,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并经恽代英介绍,任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从事文艺工作,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创作《抗争》等各种题材的舞台剧剧本。1929年任上海艺术剧社社长,先后编辑《创造月刊》《北斗》《文艺生活》《新小说》等期刊,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发表过话剧、短篇小说、电影剧本和影评。1930年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与鲁迅、茅盾、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当选为左联常委。1932年任良友图书公司编辑,主编《世界画报》《电影画报》等刊物。后与夏衍、阿英一起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任编剧顾问,加入左翼电影家联盟。与阿英、夏衍等人合作编写电影剧本《盐潮》《时代的儿女》《泰山鸿毛》《华山艳史》《女儿经》《到西北去》等,并翻译苏联《电影脚本论》《电影结构论》等著作。
抗日战争期间,郑伯奇在西安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同志合编《救亡》周刊。1938年写了四幕话剧《哈尔滨的黑暗》。隔年到重庆,任职于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1943年冬回西安,1944年应时任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的郝耀东先生之邀,任该校首任国文科主任、教授,主要讲授《历代散文选》《文学概论》《各文体习作》《读书指导》等课程。1945年任西北大学教授并兼任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同时为《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主编副刊《每周文艺》。1947年,郑伯奇在西安进步青年举行的“五四”文艺晚会上,作了题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讲演。同年6月,因支持西安地区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于“六二”总罢课的前夜,同西北民青负责人武伯纶、张光远、郑竹逸及进步学生60多人,遭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后被营救获释。1948年,复任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直至西安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西北大学教授、西北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陕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等。并写作评论和回忆录,其中回忆创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后结集为《忆创造社及其他》出版。
郑伯奇在30年代出版的著作有戏剧集《轨道》和短篇小说集《墙头小说集》《打火机》等,1946年出版了《参差集》。其主要著作均收入《郑伯奇文集》中。
郑伯奇于1979年1月25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5岁。
(纪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