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中国语言文学
高宪斌

高宪斌,男,陕西米脂县人,1895年出生。少年时代就读于渤海学堂,得名师崔成九先生的教诲,思想学业日进。后与杜斌丞、贺连城交往甚密。因都留长须,被誉为米脂“三美髯”。1912年崔成九先生首倡剪辫,先生慨然响应,并赋绝句一首以明志。诗云:“长江砥柱起中流,赤帜高标白鹭洲。一任欧风兼美雨,园光先复汉家头。”激昂奋发之志跃然纸上。1918年求学京都,亲自参加了1919年5月4日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革命运动。并写下《记北京学生爱国大游行》一诗,志其盛况。诗中最后说:“君不见黄帝子孙尽龙种,龙种肯容蝼蚁苦?挥戈逐日入口处,蕞尔小岛敢予侮?”同仇敌忾,壮怀激烈。

192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返陕的高先生应杜斌丞先生之邀,任榆林中学教务主任。1925年冬,受陕西省教育厅委任,督察陕北十三区学务。十三区包括清涧、延长、延川、安定、安塞、肤施等六县。这个地区交通不便,教育落后。以“教育救国”为己任的高先生,骑着毛驴,两年内走遍各县,鼓励兴办学校。跋涉虽极辛苦,先生却非常欣慰,曾赋诗志其事云:“水秀山明化未开,不知埋没几多才。身非潘岳河阳宰,却把桃花到处栽。”经过努力,各县学校有所整顿或增加,先生对此颇感欣慰,因写诗道“木铎徇行几度来,春风拂面快悠哉。骑驴权作催花使,桃李居然取次开。

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高涨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阶级的极端恐慌。隐藏在革命队伍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一时乌云遮天,血凝大地。威武不屈的共产党人,于此年10月,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了工农红军武装,建立了工农兵政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当时先生家居,闻讯欣然命笔,写下《春雷》一诗歌颂胜利。诗云:“无首群龙见在田,谁知蛰伏几千年。春雷一震红光起,赤遍东南半壁天。”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表现出无限的深情。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芦沟桥事变。因为事起仓促,我军伤亡惨重,不得不被迫转移阵地。先生主张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他在《芦沟桥》一诗中写道:“芦沟桥畔羽书驰,幽地风云绝地维。早备合围屯虎豹,徐筹久战殪蛟螭。兴亡九世终消耻,胜负一时莫浪疑。血污河山须血洗,同仇四亿尽男儿。”当八路军在平型关歼灭日寇关东军精锐部队的胜利消息传来后,人心莫不为之振奋,先生此刻写下《平型关》长诗一首,歌颂大捷。诗末警告日本侵略者说:“禹甸泥沙本净土,那许铁蹄乱践污;告尔小丑如不悟,中原寸土皆尔墓。”诗意气壮山河,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1939年高先生任陕西省教育厅科长之职,此时,他对国民党多有不满言论,深受当权者疑忌,于是被强迫去重庆“中央军训团”受训。“军训团”规定,受训时不准留胡须,先生拒不剃须,以示反抗。尽管军训团多方“开导”,甚至大会点名警告,先生亦不为所动。参加受训人员,按规定结业时都得参加三青团和国民党。先生以不填申请表表示拒绝,此举一时惊动了军训团各级官僚,他们于是轮番找先生谈话,甚至用威胁利诱等手段逼先生就范。先生态度坚决,以“我是办教育的,为社会培养人才是我的职责。我不参与政治,没有必要参加党派团体”为理由挡了回去。“军训团”无法但仍不甘心,竟在一次大会上宣布他集体加入国民党,以挽回面子。但是先生始终不予承认,从不和国民党发生任何联系。在重庆的所见所闻,使他进一步认清了国民党统治的腐朽与反动,觉悟到“教育救国”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决心。返陕后立即提出辞职的申请,决心和国民党政府脱离关系。省教育厅不予批准,先生便请长假避居平凉。教育厅动员侯佩苍先生劝驾,并汇去两月薪金。当其时,先生一家生活极为困难,有时甚至断炊,但他却毫不动摇,如数退回所寄薪金,并复信侯佩苍先生说:“语曰:盛服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砺名节者,不以利伤行。弟诚不德,窃向往之。”经过半年的坚持,终于脱离教育厅,而以教书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1943年,先生协助杜斌丞先生筹划组建西北民主政团。1946年秘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草拟机要文件。后杜斌丞先生被国民党特务严密监视,失去行动自由。先生不避艰险,内外传递消息,进行秘密联系。1947年3月20日杜斌丞先生被国民党逮捕,民盟处境异常危急。先生冒险转移了民盟组织人员名单及机密文件,保护了民盟的组织和同志,并多方设法与身陷囹圄的杜先生暗通信息,商讨对策。杜斌丞先生被捕后,国民党西安市公安局派特务马存善要强行住进西安市王家巷32号杜先生的寓所,明为调查,实为监视。当时先生亦住于此院内。他让两个男孩子事先住进位于前后院之间又有过厅为通道的杜先生的书房,以保护后院的杜先生的家属,空出自己住房对面的一间东厢房给马存善。这样先生便可以随时观察特务的往来动静。暑假天气虽然十分炎热,但只要马存善在家,先生和孩子从不去院中纳凉,以免特务的纠缠,一日下午,马存善身穿睡衣,腰插手枪,借故来屋攀谈。先生以备课无暇拒绝。特务先是炫耀自己的职务,申言奉命住此,是为调查杜斌丞案件,与老伯无关,不必害怕;接着对民盟进行公开诽谤。先生忍无可忍,愤然离座对马说:“这是政治问题,国家大事,你未深知,我也不愿闻问。杜先生是我同乡,又是朋友,在我面前批评他,太不近人情。我在师专任教,与之有无关系,当局尽知,有何害怕?无须阁下担心。”特务无奈,不得不悻悻而去。直到10月7日杜斌丞先生遇害,马方离开。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蒋家王朝覆灭的命运已无法挽回。先生欢欣异常,于1949年春天所写的《初春夜雨》一诗中唱道:“晚来细雨浥轻尘,桃李渐苞柳色新,料得峭寒无几日,明朝起看满园春。”正当先生准备迎接西安解放之时,突然由高元白先生传来密讯;胡宗南拟就溃逃时杀害八名民主人土的黑名单,先生亦在其中。经家人苦劝,先生才决定暂时外出,以防不测。先准备去华山,因交通混乱不果。5月17日化装去教会所办的广仁医院叶瑞禾大夫家,因其职业不为国民党所注意。5月20日解放军进城,先生才脱离危险而获得自由。

西安解放后,先生执教于西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历任民盟陕西省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校务委员和西安市第一至第六届人民代表等职。在他任职期间,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热情地投身于各项社会活动,出色地发挥了一个老盟员的作用。

高宪斌先生道德高尚,学识渊博,工作积极,作风朴实。他为人耿直,谦虚谨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不流于庸俗,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平等相待,虚怀若谷,关怀备至。他从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处处以模范行动影响着别人。他在古典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尤工于古典诗词曲,著有《百二寓屋诗词散曲稿》传世。他教历代散文和诗词,深入浅出,颇多独到见解,并能从创作实践的角度剖析其艺术构思的特点,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先生教学极端认真负责,批改作业尤为细致。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经常把学生叫到家中,当面对其作业共同研究批改,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这样做虽然费时费力,但却从不间断。他态度和蔼,言传身教。因此很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先生终身以教育为职业,生活十分清苦,但对教书育人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默默地奉献了一生。

高宪斌先生1970年逝世,享年76岁。

(刘天泽 王孟学)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