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中国语言文学
霍松林

霍松林,男,汉族,1921年农历8月28日出生于甘肃天水。现任陕西师大文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 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等;现任香港学术评审局专家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名誉会长,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等职,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

先生出生于天水琥伯乡霍家川,父亲霍众特于清末中秀才,入陇南书院师从任士言山长深造。任山长以名进士辞去京官,献身教育,著述宏富,兼擅诗文书法,《清史列传》有传。父亲是任山长的得意门生,废科举后以行医、耕田、教私塾为生,教育先生,常以任山长的道德文章为楷模。先生在4岁以前,父亲即教先生背熟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接着循序渐进,从《论语》开始,熟读群经诸子和历代诗文名篇,同时写大小楷,习作对联、诗、词、散文。农忙季节,则带他下地干活,要其知稼穑之艰难,匡时救世,利国利民。

在家中读书直到12岁,父亲才送他到距家15里的新阳小学接受现代教育。这所完小师资优秀,设备完善,他从四年级上起,最后全县会考,以第一名毕业。考入省立天水中学,第一篇作文被老师送给《陇南日报》发表,使先生萌生了当作家的幻想,课外阅读的重点之一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的大多数,是在图书馆借阅的;苏联作品,则是从几位同学那里借来偷偷阅读的。借来的书,凡遇到精彩的句、段他都摘录过。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这一段:人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这生命,人生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不致因为自己虚度年华而痛苦悔恨……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作的斗争了。保尔的这段话,一直是先生前进的动力,至今还能背诵。课外阅读的另一重点是文史哲著作。他考入初中时父亲把任山长送他的《先正读书诀》一书交给其读,他即按照此书的要点,把精读和博览结合起来,辅之以写读书札记,阅读了不少名著。上国立五中高中部,从高二起分文、理两组。他在文组,著名学者薄坚石老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概论》(当时的讲义后来正式出版),使其由广泛阅读得来的知识逐渐条理化,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上初、高中阶段,以抗日救亡为主题,撰写、发表了许多诗歌散文,颇有影响。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特列名于“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中,颁赠“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奖牌。

上中央大学中文系,名师云集,各有专精。先生结合听课,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哲学、美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都刻苦钻研,略窥门径,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和诗词散文,在各大报刊上发表。最近受出版社之约,想把大学毕业以前发表过的东西结集出版,书名《青春集》。

先生在我校中文系任教55年,先讲文艺学,从1953年至今,主要讲中国古代文学。为本科生讲古代文学,既鼓励写作,又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名篇,精读古典名著。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现任中国作协书记处副书记的王巨才和现任陕西作协副主席的李天芳分别在《背诵》、《高直耸秀仰青松》两篇散文中有过生动的追述。培养博士研究生,总的要求是“品学兼优,知能并重”。关于“知”、“能”,主要通过学位论文的指导来培养和提高。第一,指导博士生在确定研究范围之后放眼古今中外,博览精研,充分占有资料、特别是占有第一手资料和别人尚未注意到的资料;第二,搞清这一范围的研究史,从力避重复、力求开拓创新的高度入手,运用唯物辩证观点研究资料,发现问题,形成论题;第三,围绕论题,进一步博览精研,选好新角度,运用适合论题的方法(包括传统方法和新方法)着手撰写,论从史出,考论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条理清晰,语言洗练明畅。完成初搞后由先生审阅提出意见,反复修改。内容单薄,缺乏新意的论文不能参加答辩。有一位博生是推迟一年,写出较高质量的论文后才获得学位。20年来,先生指导的50多部博士论文在答辩时都得到专家们的赞许,出版后都受到学术界的好评。20世纪90年代,以推出《文史哲大系》而名闻中外的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100种,苦于学术著作出版难的文史哲众博士争相投稿,先生指导的博士论文入选出版者多达7部。近来该社出版《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先生指导的博士论文已有4部入选面世。该社主编邱镇京教授在给先生的博士生徐子方的信中说:“在我社审过的博士论文中,发觉贵校霍教授、川大缪鉞教授、吉大金景芳教授三位所培养的博士生最具水平。”先生培养的博士生,其研究领域分别涉及从先秦至近代各个历史阶段,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高质量的论著引人注目。仅就研究唐代文学者而言,《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所载《五十年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比较》一文,列举大陆年轻学者做出卓越成绩的不过五人,其中三人是先生培养出来的博士。

先生从中学时代开始,即信守“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的格言,不论是搞诗文创作或写学术论著,都在求真求是的前提下力求探奥抉微,别开生面。在极少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完成的《文艺学概论》,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型文艺理论著作。当时文艺界强调文艺的阶级性、党性,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强调用马列主义世界观指导创作,先生当然不敢违背。但由于本着求真求是的精神深入地探究文艺的特殊规律,结果就写出了不少“离经叛道”的东西。比如由文艺的阶级性谈到文艺的人民性和全人类性,由文艺为政治服务谈到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和娱乐作用,由世界观指导创作谈到文艺创作要用形象思维、谈到形象大于思想、谈到世界观有时与创作方法相矛盾,等等。这就不仅招致了长达数年之久的批判,而且因《红旗》杂志点名陷入浩劫,株连全家。而在“拨乱反正”以后,这本书却得到了高度评价,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发行两万五千册。由此可见:第一,在学术研究中追求真理,既要刻苦钻研,更要敢冒风险;第二,创新应以求真求是为前提,“新见”必须是真知灼见。

先生已出版学术著作30多种,诗词集3种,随笔集两种,主编书籍40多种,发表论文、散文近200篇。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3年被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目前正研究杜甫陇右诗,准备写系列论文。

(博达)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