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萍,女,生于1923年8月,广东台山县人。中共党员。
1946年初在重庆社会大学政治系学习,196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进修两年。
邝萍同志在侨中上学期间,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书刊报纸,也结识了党的地下工作者,思想受到感染,从而走上革命之路,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开始了参与党的地下工作。
1944年下半年,组织安排他接替另一位同志,到重庆李子坝中心小学任教,以此作掩护进行工作。随后她和贾佐(黄埔军校三期学员,党派他到白区工作,与董必武单线联系)一起到川东华莹山一带搞农村调查,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准备。不久,贾佐被叛徒出卖,董老的交通员通知马上离开川东,他俩又回到重庆。期间,南方局青年组负责人之一张黎群指派邝萍给地下党的一些负责人传送文件。这是机密性很严、风险较大的一项工作,要把有关人的姓名、地址秘记于心,不能有丝毫疏忽。当时她还没入党,是作为党员使用的。此外,南方局邓颖超、杜子明等人组织妇女联谊会,她也参加了该会的活动,担任过女青年会识字班的教师,帮助他们学文化,更重要的是宣传革命的道理。
1946年初,为培养青年干部,南方局请陶行知先生出面承办重庆社会大学,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邝萍曾在社大学习,并担任了李公朴的秘书,协助他整理教材,教材的刻、印,都由她亲自动手。
同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为庆祝旧政协闭幕,在较场口召开大会,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伙特务串通社会上的一些流氓,公然出入会场大打出手,破坏了大会的进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较场口事件”。邝萍亲历了这一事件,她还被选为社会大学的学生代表,前去看望和慰问受伤的李公朴、郭沫若等人。
1946年3月,邝萍作为新四军的复员军人,由党组织送回延安,从此她全身心又投入新的革命工作。她服从组织的安排,历任陕甘宁边区延安中学教师,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四野战医院院部秘书,陕甘宁边区黄陵联中教师兼校团委书记,陕西省国棉四厂职工业校校长,陕西省扫盲办公室城市教育组组长,陕西省中等师资训练班党支部书记兼秘书,陕西省立师专党支部书记、人事组组长、校报主编,陕西师院党支部书记、人事处秘书、人事科科长、保卫科科长、校报主编,陕西师范大学教学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校报主编、校侨联主席。
1948年春,在解放洛川战斗中,邝萍因公致残,后评为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还被评为西安市雁塔区革命伤残军人先进个人,陕西师大机关三总支优秀共产党员。
邝萍同志在白色恐怖和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不计个人得失,毅然投身革命,为共和国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不幸的是伤残以后,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落下终身的病痛。尽管如此,她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上。在她的心目中,工作是第一位的。她是个急性子人,自律的原则是“今日事,今日毕,事不过夜”。所以她的工作一般都能按时完成。她的工作变动多,头绪多,也比较杂,但她重视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每接受一项新任务,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熟悉有关业务,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把工作做好。因此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较好地完成任务,受到自下而上的好评。
邝萍同志1987年离休。离休后本想多读点书,补补课,充实一下自己,继续做些有益的事,但因身体欠佳,力不从心,未能如愿。
(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