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喜祥,男,1937年11月15日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
幼年时在本村祠堂受启蒙教育,每天只是认字、写字、演算数。1949年后上完小,在完小加入了少年先锋队。1951年在韩城象山中学上初中,一直享受人民助学金,生活有了保证,使他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在初中他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初中毕业,当时有一位曾参加地下工作的老同志,在当地当区长,要他给其当秘书,他曾随区长到区政府,区政府有干部7人,身着军装,佩带手枪。经询问,区长不识字且脾气不好,他深感担子重就谢绝了。1954年上高中,1956年6月25日在韩城象山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还足19岁。1957年高中毕业,当时他家中经济困难,父亲要他找份工作谋生,不同意考大学。他的班主任杨生华老师找来他父亲,耐心讲道理,说明利害,终于说服父亲同意他考大学。1983年借出差之便,曾去合肥中学探望杨老师,当面致谢杨老师栽培之恩。
1957年考入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大前身)数学系,入学后即被领导指定为学生班长。1957年反右斗争时,在他入学前已经过大鸣大放阶段,右派分子已划定,他们新生按小组分别到高年级批判右派分子,只是充人数,壮声势,喊喊口号,很少有人发言。1958年大跃进,政治活动较多,时不时就停课搞运动。当时他任数学系团总支副书记,带头参加红专大辩论,大炼钢铁,到王曲捞铁砂,建土炉炼钢,建水泥厂、教具厂等活动。下半年到工厂搞教改,他在东郊木材加工厂待了几个月,推广优选法。1959年教学秩序正常,比较认真地上了一年课。
1960年春,西安师院、陕西师院合并成立陕西师大,学校规模扩大,急需一批党务干部,党委从各系科二、三年级学生党员干部中抽调了70余人,组织了政治理论学习班。他服从工作需要,听从组织安排,离开了心爱的数学专业,来到该班学习。学习班一集中起来,立即就到社会实践中锻炼,他被分到西安市南院门城市人民公社筹建处宣教股工作,初到社会上工作,他满怀激情,全力投入,努力完成任务,8月初城市人民公社建立后回校。暑假后又到农村锻炼,他被分在凤县周家庄公社秦镇大队,为贯彻中央12条紧急指示信而忙碌,一直到1960年除夕夜才回到学校。1961年上半年集中进行理论学习,他被分到党史组,任党史组党小组长。除系统学习党史外,还听了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专题讲座。1961年暑期毕业留校。
留校后回到数学系做基层政工干部,开始任数学系专职团干,兼做党史课助教,听主任及其他教师的课,参加学生小组讨论,也曾给学生讲授过个别章节。半年后,除任团总支书记外,还任六五届七、八、九三个班200多名学生的班主任。1965年新生入学后,任新生两个班的班主任。作为一名基层政工干部,除做好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外,他特别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常给学生讲团课、党课,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党的组织建设工作。身处第一线的政工干部,必须自身过硬,他很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完善自己,力求工作有说服力,有科学性,取得良好效果。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干部,他在学校又是单身,系上急难事、紧急出差、出力活常由他干,多次领学生到农场秋收,后来还领学生到延安拉练,到甘肃陇西军训,对于领导交给的任务,他不辞劳苦,全力完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风暴迅速刮起,思想上毫无准备,对于造反夺权,批斗走资派很不适应,很快就被靠边站。由于年轻,历史清白,无任何污点可抓,走资派不够格,只能作为“爪牙”被学生批斗。数学系造反派夺权,他作为数学系党总支委员、团总支书记也被游街,游到半路,人家觉得他和党支部书记两人资格不够,就让他俩回去了。此后,他和几位班主任每天在党总支办公室自行学习讨论,基本上无人过问。在那样的年代,随大流曾经也去串连,到了北京,可惜没见到毛主席。对于打派仗、武斗等过激行为,尽量回避。1967年革委会成立,后来工宣队进校,他们这批年轻的政工干部,很快就被启用,他被分配搞专案工作。“文革”十年,他由29岁到39岁,人生本来最美好的的时期,就这样过去了。
“文革”后期,他在数学系党总支任秘书工作,对于工农兵学员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由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中学业上、经济上各种困难不少,他满怀热情从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深得学生们的好评。1978年他被组织上任命为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参与招生、毕业分配、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紧张而忙碌。
1981年5月党委调他到附中任党总支副书记,重点负责“文革”中冤假错案的平反和人事工作。附中原教导主任屈子伸,由于人已去世,冤案迟迟没有平反,他费了很大的气力,弄清了事实的真相,写出平反材料,在附中全体教工大会上为其平反。附中“文革”中一度归西安市管,许多优秀教师被调到外校当领导,只补充了一些中师毕业生,师资队伍被严重削弱。他在附中5年,从师大毕业生中为附中留了近50名教师,尽管有个别人调走,大部分留了下来,经过锻炼,后来都成为骨干教师,还有不少人成为附中的各级领导,为附中以后的发展,在师资方面奠定了基础。
1986年从附中回来后,先在学校机关总支任副书记,1987年任机关三总支书记。机关三总支有教务处、科研处、物资处、图书馆、实验中心、西北师训中心、留学生教学部、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杂志社、出版社、学校编辑部、印刷厂、校办厂、校产业办等16个支部,各单位工作性质不一样,这就要求总支工作安排从宏观上不偏离政策,微观上适应各单位的情况。对党委布置的每一项工作,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他能注意研究不同业务部门的特点,把好方向关。同时教育各党支部要重视学习,熟悉本部门相关的政策、法规,真正起到党支部的监督保证作用。1994年4月学校党委为了理顺工作关系,对机关总支进行了调整,机关三总支更名为文化产业总支,范围有新调整,他继续担任文化产业总支书记。新总支所属单位是学校经济创收的骨干企业,任务大,担子重,政策性特别强。他严格把握政治方向,努力为创造比较高的经济效益而营造良好的坏境。
1993年以来,他常被抽调到组织部,参与考察干部和调整领导班子工作。先后主持了化学系、图书馆、物资处、基建处、留学生教学部、地理系、生物系、数学系、中文系、艺术系、马列教学部、声学所、成人教育学院、档案馆、出版社、人事处、产业办、校长办、校工会、校医院、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20多个单位的干部考察工作,与教职工谈话达数百人次之多。亲自写考察材料多份,其他人写的考察材料最后都是由他审定。担任考察组长,每个单位考察后的情况综合,都由他准备,并向组织部和主管书记汇报。考察工作时间性、严密性很强,他工作精细,实事求是,作风正派,任劳任怨,保证了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基层做党务工作,经常要写工作计划、安排、总结、调研报告等材料。1992年6月,他曾起草《关于审定正、副处级调研员职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于1992年以14号文件下发执行。曾撰写论文《搞好高校现有政工队伍的建设》,并在西北干训中心学习时进行交流,又在谢振中同志主编的《党的基本知识简明读本》一书中,负责编写“党的干部”一章,此书已于1994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在我校和一些兄弟院校作为党课教材使用。
他自1961年9月参加工作到1998年3月从校纪律委员会以正处调研员身份退休,数十年一直从事党务工作,他热爱本职工作,忠诚党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坚持原则,乐于奉献,模范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1994年6月被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受到奖励。
(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