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骅,男,汉族,1925年12月13日生于长安杜曲镇东韦竹园村。
那时家境虽算不上富裕,可也是这少陵塬下五六十户小村的殷实之家。父亲勤劳务农,叔父教书,一大家人和和睦睦,家风淳朴。受“惟耕惟读”家风熏陶,他自幼聪颖、开朗,酷爱读书。
1931年至1938年在本村上私塾,深得塾师称赞。1939年至1942年夏,在长安县开通巷小学上学,继而升入长安县兴国中学读完三年初中,1945年入国立十中师范部就读,1948年春季转入西安师范学校春“三·七”班插班学习,于同年年底毕业。1949年春即在西安开通巷小学教书,是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西安解放后,蓬勃待兴的新中国激励他决心再接再厉,继续深造,把毕生的经历献身给祖国的教育事业。1949年10月,他考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后改为西安师院)教育行政系就读,1953年毕业后留校任政治经济学助教。1955年秋季他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生,1957年7月毕业后回母校任政治经济学教学工作,1963年被评为政治经济学讲师。
1965年,他被调至学校工会、学校校务部办公室工作。1973年被调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任政治经济学编辑并监管外勤内务等大量行政事务工作。经他编审的大量经济学方面的稿件,都能依据专业知识提出比较恰当的处理意见。每期学报从校对到发行,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忙里忙外,从不懈怠。他197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任陕西师大职工业余大学代副校长,筹建创办正规的国家承认学历的“陕西师范大学夜大学”和师大不曾有的图书馆专业。1983年任夜大学主任(属正处级)。此期间,正处于科学的春天到来之时,他思想解放,积极投身于成人高等教育事业,撰写创办“陕西师大夜大学”和增设“文书档案专业”、“图书馆专业”的请示报告,起草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招生简章、工作计划、新生入学典礼与毕业典礼等讲话稿、工作总结和情况反映、参加陕西成人高等教育交流文章。这些文章对创建陕西师大夜大学,建立健全夜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巩固夜大学的教学秩序,提高夜大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扩大夜大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夜大学在校内外声誉斐然,为陕西师大成人教育学院的成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1988年6月批准他为副研究员职称。
1987年退休后,他仍心怀教育,心系学校,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协助邓军同志筹办“陕西外国语培训学院”,并任副院长。1988年后,参与编写并出版了《陕西师范大学校史》(1944—1984)。1990年7月“陕西省老科协陕西师范大学分会”成立,邢家骅同志任副会长兼常务理事。分会成立后,本着“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在学校党政领导下,团结更多的老科技工作者,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余热和才智。1992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离退教师教育服务社”成立,邢家骅等九位同志被社员大会选为委员。“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多次获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表彰奖励。
关注国内外时政,热爱书法是他一生的两大兴趣爱好。出于专业习惯,他对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衷心拥护,对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他感慨良多,对于社会上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他常常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度给予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又经常戏说自己被“欧”字害苦了,其实他的欧体书法特别漂亮。在农村老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他的欧体书法《朱子家训》、《弟子规》,力透纸背,表达了他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子孙的良苦用心。他对宋代米芾的字非常欣赏,认为其字有个性,敢创新,其实这正是他自己一生的追求。
邢家骅同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追求上进追求真理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倾注于教育事业。有诗为证:
求学兴国立宏愿,扎根师院志更坚。研究马列追真理,敬业人大返故园。传道“政经”为鸿儒,成人教育勘大贤。莘莘学子满天下,师表忠魂留长安。
不幸的是,他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于2008年11月10日去世,享年84岁。
(邢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