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陕西师范大学
刘振声

刘振声,男,1924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南章村,现年87岁。其父刘云峰,早年参加革命,1929年在博野县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亲手创建了安国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任党支部书记。他家的住房是多年的老屋,屋间有暗室就成其父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的场所。刘振声小时候就经常为其父开会站岗放哨,传递革命情报。

  1935年他到安国县第五高级小学读书时,由于校长赵世英(国民党员)贪污学生伙食费,他参加了马曾志、侯庆平、崔国华等五人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学生掀起了反校长的学潮,这是安国县第一次闹学潮。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震动华北。他接受地下党的任务,在学校外墙四周张贴“欢迎中国工农红军”、“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标语,震撼了整个安国县。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国民党政府南逃。在博野县委领导下,筹备抗日武装,8月在博野县成立了“冀中民军”,张仲瀚任司令员,齐建秋任政治部主任。刘振声参加了“冀中民军”,领取了军装和“独一决”,正式成了抗日战士。1937年11月刘振声参加保定地区打退清苑县日寇南犯之敌的战斗,战后一个被杀的日本人头被运回城内广场示众,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7年年底为配合台儿庄会战,他参加了“平汉铁路迫击战”并到阜平县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学习,恰逢石家庄日伪军进攻军区办公所在地——阜平,从曲阳到阜平法华村的120里内所有的村庄、庙宇全被烧光,沿途尸体遍野,惨不忍睹,这更增加了他对日寇的痛恨。

  1938年他参加了博野县贾村保卫战、献县八里桥保卫战、安国县保卫战。在博野县杨村四存中学一个大食堂里,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木柜,内装了大量的金条、银元、元宝和纸币,立即报告,领导派员前去查收,并当即奖给他8个银元,他坚决不要,但领导再三强调:这是奖励你的。

  1938年7月他调到120师青年团,在此加入共产党,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当年10月他到359旅教导营青年队接受培训,并参加了灵邱战斗,繁峙上下细腰涧的战斗。青年队在夜间对敌人唱日本歌曲,瓦解日军,当时就有5名日军投诚。他在参加山西崞县战斗中负重伤致残,在东北被评为二等乙级军残。

  1939年359旅调到陕北保卫党中央,他到“奋斗剧社”工作,全社人员被送到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此间他参加了冼星海指挥的“黄河大合唱”,毛主席和许多领导同志及延安的群众观看了演唱会,受到表彰。

  1940年秋,359旅派他去中央党校学习,编入48班,学习理论知识。

  1941年调入359旅特务团宣传队任队长,年底到南泥湾参加大生产运动。自打窑洞居住,开荒种地,年交公粮6斗。为了鼓动同志们的干劲,创办了“战旗”小报,他独自从采访、编写、排版、刻印、发放,对开展大生产活动起了一定的鼓动作用,得到群众好评和上级的表杨。

  1943年在教导营参加了整风运动和练兵。

  1944年调717团任宣传干事,1945年开始南征,穿过同埔路,在平遥与日伪军交战,后部队翻越太行、王屋转到黄河边,夜乘竹排南渡黄河,占领新安、铁门、渑池等地,继续向豫南进军。1945年8月日寇宣布投降,接中央军委指令,部队迅速连夜北渡黄河,全军参加太岳军区豫北战役,解放了孟县、温县、沁阳、焦作、博爱等县城。

  1946年调到冀中军区政治部任民运部干事,参加冀中区党委定县南湖村土改团,总结土改工作经验,受到表扬。

  1947年调到辽宁省旅大市公安纵队,任宣传科长,发现队员在日寇多年的统治下,民族、阶级仇恨的情绪很大,不少人经过许多悲痛的事实,于是举办了诉苦大会,效果很好,提高了战士的政治思想觉悟,推动了工作,部队在旅大地区公安纵队推广了这一经验。此后他被任命为公安纵队三团政委。

  1949年调旅大远东电业技术学院任副院长。学院招收社会青年,他建议从工人中选拔学员带薪进行培训,得到东北重工业局的批准。学院开办了机电、机械、铸造、锻压、计划、材料、管理等专业班,学员经过一年培训回原单位,充实了各工厂、企业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的人才资源。

  1954年院校调整,他被调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为吉林工业大学)北京筹备组工作。此时,北京大学请苏联专家办政治经济学培训班,他被送去培训。这对他从事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回到学校,被分配到图书馆任副馆长、党支部书记,1956年抽调到教改办公室工作,起草教改文件,制定了实行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生产统一的教改规划,受到学校和部里教育司的好评。

  1959年调马列主义教研室任副主任(校党委书记陆锦任主任)兼支部书记。他提出了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教学与政治思想工作的结合,理论教师与政治辅导员的结合的工作方法,执行中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明显的提高,被学校评为“先进集体”,他出席了吉林省文教群英会。1959年在吉林工大被评为高教六级讲师,后晋升为五级讲师。1961年调校党委办公室任副主任。

  1966年四清工作后调任八机部南昌“农机、内然机公司”办公室主任,主要任务是筹建、规划、管理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的农业机械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后因“文革”该公司撤销,调回部里。此时西北局向中央各部委抽调干部搞三线建设规划,他与18名同志借调到西北局三线建设规划委员会,仍负责西北五省的规划与建设工作,1967年这一工作停止,调回部里。1968年到黑龙江依兰部里的“五七”干校整党。

  1972年调到陕西师大任中文大队队长兼政委,军管会庄同志任副政委,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抓解放干部工作。这份工作难度较大,他坚持做好各方面说服工作,首先从杨典、霍松林两个案件入手,组织人力,调查研究,他亲自参加外设取证,对杨典同志的问题多次去省委党校、西安监狱、东郊劳改农场调查;对霍松林同志的作品及其时代背景多次多人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对两位同志做出结论给予解放。接着解放了邓家祺、肖光琦。并逐渐解决了中文大队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大队初步出现了团结的局面。

  1972年中小学校开始复课,系里老师曾多次反映,经常有许多中学老师到中文系请教教学方法和新教材疑点,他多次召集教师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在会上提出可否办个参考教材,帮助中学老师解疑答惑,解决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与会教师的同意,创办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周刊。他写了发刊词,委托杨典和刘建国老师负责此项工作。刊物发行后受到陕西及周边省份中学语文老师的好评。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中文系首先开办了二年制的中文试点班,他亲自主持研究教学计划的制定。此班共办三期,为我省培养出许多骨干教师和干部。

  1975年他借调到省教育局工作,但任工、农、中专教育组长,他坚持下山区、去工厂遍访基层创办业余教育的经验,起草了在农村工厂开展群众性办学指导文件,省教育局将此文件下发到全省各区县教育部门。

  1979年调陕西机械学院任院务部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81年调省卫生干部学院任副院长,到1989年离休。

(冀平)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