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陕西师范大学
杨万亿

杨万亿,男,陕西韩城人,1921年8月出生。陕西省商业专科学校肄业。

  要说师大的元老,杨万亿老先生可谓名副其实者之一,因为他早在西北教育部经费科工作,分工审核西北大学财会。部内筹建西安学师范学院(陕西师大前身)时,他就参与此项工作了。选择校址、发放地价款等,他都参加了。1952年12月,随着师院搬迁新校址,他也调入师院。任会计组主任(后任财务科科长)兼任基建委员会副主任至1957年元月。1960年4月调生产劳动部任总会计。1982年4月调财务处任副处长至1987年6月退休。退休后还留任副处长两年。先是到校财务大检查办公室任主任、顾问至1977年机构撤销,1986年8月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组织了“财会业务检查小组”,委派杨万亿先生为组长,代表教育部到四川省检查了四川大学等4所高校的财会实务工作。1988年参与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工作。1984年至1996年当选省高校会计学会副会长,分管培训部工作,开班分期培训高校财会人员,共三期。他讲授行政事业会计,很受欢迎。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还很困难的日子里,在紧接着国家为争取财政好转而开展的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几年里,在刘泽如、李绵、李瘦枝等学校领导感召下,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不许浪费一分钱一张纸,甚至连用过的信封都要翻过来再用,私用一张信纸都得作检讨的老一辈领导人主持学校工作的年月里,理财当家的日子多么难过,恐怕是今天的财管人员难以想象的。经费短缺,学校初创,人员增加,各业待兴,生活要保障,教学要维持,基础设施要建设,预决算要保持平衡,怎么办?老杨只能是精打细算,紧缩开支,严掌经费预算,节约、节约再节约,一个钱当两个钱用,终于从资金上基本保证各项事业的发展。

  这就是师大人的理财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使师大人渡过了建校初的艰难以及三年困难时期,渡过了“文革”的非常时期,影响了几代人。今天,国家倡导节约型社会,师大人这种理财精神,仍然是可贵的,值得发扬光大的。

  “打铁先得自身硬”。作为师大理财精神的奠基人、执行人,杨万亿同志在业务和思想方面都是过得硬的。高校恢复专业技术职称,省高教局成立了财会专业的高级职称评审小组,共7人,杨万亿同志就是首批被聘请的评委之一。全省几十所高校,好几十名财务处长、副处长,还有财会院系的专业教授,能进入7人小组,他的业务水平不言自明。在评审小组,他态度明确,坚持原则,坚持条件,对事不对人,从不徇私情,从不本位。他也经国家教委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成为高级会计师。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老杨身体力行、坚持职业操守的一条原则。搞了一辈子财会工作,经手的钱财有千万,自己不应拿的,一分钱也不拿。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对别人也是这样要求的。我们只要看看他的生活,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他的衣着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涤卡中山装,他用的家具仍是过去的老家具,房子没有装修,除了一台老电视,没有一样像样的家电,守着病妻,过着简单朴素的退休生活,生活完全自理,连钟点工也不请一个。

  工作中,他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人。“文革”十年,造成各行各业后继无人。老杨还在生产科工作,没有回到财务科的时候,他就发现与自己同在生产科管钱粮的小青年陈杰瑶是一个文字功底好,表达能力强,爱学习,能吃苦,懂道理,有思想,深具发展潜力的好苗苗。当这位青年有机会进入财会专业深造遇到不小阻力时,他主持公道,说服领导,排除阻力,让她与别人一起参加考试。是的,他没有看错,这次还真当了一回伯乐。陈杰瑶人大毕业后,如期回校,经过几年实际锻炼,还真接了班,成了财务处的副处长、处长。如今,这位女处长也已退休,进入老龄行列。陈杰瑶一直称老杨为杨伯。她说,这并不单是因为杨伯一直和自己母亲同在总务系统工作多年,自小叫习惯了,更是因为杨处长的为人、业务无可挑剔,对她的培养视同子女。

  老杨一辈子公私分明,家境清贫,生活艰难,人所共知。退休后,有人建议他在社会上的私人企业任个兼职会计,说像他的水平,不上班,在家同时任几家会计绝无问题,待遇一定不菲,起码可以添补点生活日用。而老杨怎么看呢?他说,要到私人企业当会计,十有八九两本账,老板要你做假账,不做吧,老板不答应,做吧,不符合咱的做人原则和职业操守。作为一个老会计,无权抵制做假账的歪风,不参与总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也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退休后的老杨,除了照顾久病的老伴,就是坚持打网球,练书法,这是他多年来的两大爱好。

  已经有好几年了,他已经不来网球场了,他挂拍了。从内心讲,他确实不愿离开这些球友。尽管80岁前他一直坚持活跃在网球场上,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老命。人在一天天消瘦,精神一天天减退,体力一天不如一天。整整一年多了,他硬是凭着网球场上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胜了死神,病体得到了康复。他实在急得不行,先是拄着拐杖,时不时到球场上看看。说是看看,实是早想上场试试。终于耐不住了,他又慢慢打开了。没过几个月,他又不来了,断断续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彻底不来了。球友们并没有忘记老杨。网球场上,时不时提到老杨。人们都说,咱们之所以能成为网球运动爱好者,老队长功不可没。改革开放初期,网球运动被指责,被批为“贵族运动”,是老杨顶住压力,联络了几位过去有些基础的老同志,从工会的废物堆里,翻出了发霉的木质球拍,在灯光球场的篮球场地打开了。又是老杨从经费上支持,督促工会为大家修建了两个水泥网球场地。参加的人数由三几个增加到五六个、七八个。几只烂木拍不够用了,又是他出主意、想办法,多方筹资,为大家置办了当时最先进的球拍。出外比赛,他筹资组织,校内比赛,他拉赞助,大大提高了大家坚持打球的兴趣。下雨了,场地不干,组织大家扫水;下雪了,带头扫雪、推雪、铲雪。因此,大家公认他为终身队长。终身队长未终身,他怎能甘心呢?人老,是自然规律。球打不成了,队长交班了,但老杨仍关心着老年网球运动的发展。

  网球不打了,他便可以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钻研书法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写字也是一种运动,它要求写家进入境界时,必须平心静气,凝思、运气、运腕力,才能有笔力。但书法和体育毕竟是两回事。运动员老了就得退役,有的甚至不到30岁或30岁刚过,就得退了。而搞书法,二十几岁,三十岁连门也入不了,反而是越老功夫越硬越吃香。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当会计,最重要的两项基本功就是写字和珠算。这两项老杨都是过硬的。特别是他的毛笔、钢笔小楷,做出的会计报表,写出的文字报告,简直跟印出来的一样,真是漂亮极了。曾经有人专门拿他的报表和文字说明给会计专业的学生作样本。眼睛不行了,他这几年不写小字了,但他的毛笔书法却有了明显的变化。行家评他的字是:秀丽、儒雅、稳健、规矩,颇具王(羲之)派风格。他的作品多次参加校内外书展,多幅被全国的有关部门收藏或出版物选刊。老杨为人随和,大人小孩、专家学者、工人眷属都能和他说上话,他没架子,字也好求。

  老杨已90岁高龄了,依然身体硬朗、耳聪目明、口齿利落、思维敏捷,特别是有着超常的记忆力,说起学校当年那些老人老事,如数家珍。

  总之,杨万亿同志从事学校财务工作40多年,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任劳任怨,很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正如已故老书记、老校长李绵同志赠他的诗:“献身理财数十秩,勤奋划驶远行舟。律己合力竞重任,会计丛中一黄牛。”这是对他多年来财会工作的真实写照。

  相信己过了米寿的老杨,将会迎来茶寿!

(韦效基)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