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档案馆
  学校首页 | 怀念旧版
陕西师范大学
杨简悠

杨简悠,男,汉族,1929年11月1日生,陕西省华县高塘人,中共党员,正处级调研员。

  杨简悠同志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因家庭贫困,在学校做勤杂工,半工半读完成了小学学业。1944年小学毕业后,报考华县简易师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1947年简易师范毕业后,他考上了华州师范,1949年5月西安解放,华州师范被撤销了,在渭南瑞泉中学设立了两个师范班,原华州师范的学生到瑞中继续学习,完成中师学业。

  在瑞中学习时,他因学习成绩比较优秀,被选为瑞泉中学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学生会主席、渭南地区中学生代表,出席西北地区第一届学代会并当选为陕西省学联会筹备委员。1950年,他中师毕业,被分配到渭南县东关完小任教,1952年2月,他被县文教局选派到西北大学师范学院深造,入学测试通过了,但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只好保留入学资格,返回原单位。回县后,文教局派他到渭南县第十二区第三完小任副校长(正校长是民主人士,当时已60多岁了)。1954年病愈,复学于西安师范学院地理专修科学习。1956年毕业留校。先后在校工会、函授部、教务处、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二作,工龄40年,在师大连续工作了36年。期间任科长22年、处长8年。工作变动多次,据他讲,值得回忆的只有两件事,其一是创办、组编、出版、发行《中学教学参考》,其二是恢复师大函授教育。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但开展函授教育条件还不成熟,他被调到教务处社会实践组。这时,地、县(市)要求陕西师大培训提高中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愿望很高,此前虽然在一些地区办了几个师资培训班,但面很小满足不了广大中学教师的要求。因此,教务处决定创办《中学教学参考资料》,由社会实践组负责筹办,校领导很重视这一工作。教务处、中文系联合编辑了第一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由社会实践组出版发行,具体工作由杨简悠同志负责。“万事开头难”确是至理名言,创刊初期,自办发行,全部免费赠阅从带着稿件跑外县印刷厂,住厂校对,背着成品回校,直到分卷贴签,拉架子车送往火车站邮运处,都是自己动手,许多工序全是体力活,非常辛苦。《中参》的种类越来越多,各有关系科成立了《中参》编辑室。由于印数越来越多,免费赠阅,经费不堪重负,故将免费赠阅改为收费订阅,改后印刷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这时教务处的社会实践组已改为教材出版科,杨简悠任科长。《中参》任务也交给教材出版科,人员编制只有五人,《中参》自办收费后,省内外的订户都是通过邮局汇款来预订。一时间汇款单铺天盖地而来,办理预订手续又很复杂,收订期间连续几周加班加点干到深夜。那时可没有加班费、夜餐费一说,全凭自觉奉献。有人问他这么受欢迎的刊物,为什么不通过邮局发行呢?据他讲,通过邮局发行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要经省出版局批准,同意公开发行,发给你刊号才行呢。为此他找了多少熟人,跑了多少路总是无济于事,最后还是一位曾在省文教部门工作过的校领导亲自出马,才如愿以偿。

  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社会上印刷用纸很紧张,《中参》用纸量大,这是他最头痛的事情。加之在恢复高考时,又在《中参》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高考复习提纲》,向社会大量供应,这样一来,用纸的困难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中参》印量大并要按时出版发行,一些小印刷厂印刷设备胜任不了,必须找大厂,上轮转机,用卷筒纸,而卷筒纸的供应更紧张。说来也巧,轻纺局从外地购进一大批卷筒纸,货到西安后应立即卸车,但轻纺局库容太小,火车皮压站罚款可受不了。杨简悠同志为了购纸经常跑轻纺局,人比较熟,这时轻纺局来找他帮忙。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考虑请示任何领导,就一口答应了。一夜之间,数百吨卷筒纸将大礼堂的后半部分、各教学大楼的门厅堆得满满的。轻纺局很感激他,并向他许诺:“你需要用多少都行,用后转账。”几十年过去了,他回忆起来,还满脸得意。

  《中参》从创刊到以后的组编、出版、发行,他一直干了十二年,由于各系《中参》编辑室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校系领导的重视,以及教材出版科全科同志的辛劳,《中参》今天已发展到8种,覆盖了中学主要课程,并且早已通过邮局全国征订发行,可谓“出了潼关,进了北京”,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为陕西师大在全国的知名度增加一定的光彩。

  “文革”后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教育事业已步入正轨,广大中学教师对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水平有了迫切要求,因此顺应时代的需要,函授教育就摆在了高等师范院校的面前。1983年,学校作出恢复函授教育工作的决定。杨简悠同志出任函授部副主任,虽未挂头牌,唱的却是主角。过去他虽然干过几年函授工作,但由于“文革”的严重破坏,函授教育的所有资料荡然无存,说是恢复函授,实际上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他从打扫办公室、给房子搬进第一张桌椅起,便走上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各省、地(市)函授站的重新建立、招生计划的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起草完善、函授教材的编印和发行、面授教学任课教师的聘任和选派等等日常工作,事无巨细,他都亲自安排,认真落实。

  由于他和函授部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各系函授教研组(室)的大力配合,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校函授教育蓬勃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员人数和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大体相当。由于严格管理和精心组织教学,教育质量得到了充分保证,受到学员所在地区和单位的欢迎,也受到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这个基础上,国家教委批准在我校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成人教育学院,接着又在我校召开了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成人教育工作交流会。不久又划拨专款,在我校修建了一座成人教育大楼(即以后的教学十楼)。可以说,我校成人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杨简悠同志功不可没。

  另外,他认真扎实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不计个人名利的思想品德,为青年干部树立了榜样,受到大家的好评和尊敬,由于他的关心培养和言传身教,使干部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当年在他领导下的年轻人,后来大都走上了学校有关单位的领导岗位。

  总观杨简悠同志数十年如一日的种种往事,熟悉他的人感慨的说:只说不干是飘在空中的人,未干先说是爱表功的人,干了再说是本分的人,杨简悠同志是只干不说的人。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垂先示范,在同龄人中有口皆碑。

  1990年3月,他光荣退休了,由于他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人,在职期间,总是觉得肩上压着一副重担,现在退休了如释重负,没有失落感,只有轻松感。年轻时生活很苦,中年时工作担子又重又累,退休是他享受幸福晚年生活的开始。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晚年。退休后他不想别的,只想带好孙子,管管第三代,支持第二代好好工作,同时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他经常牢记毛主席的保健十六字令——“基本吃素,遇事不怒,劳逸结合,坚持走路”。每天上下午和老伴在校园内走两圈,风雨不避,朋友们常常打趣地说:“牛(老伴牛淑桃)羊(杨)又跑出来了。”他不仅坚持走路,还很重视动脑动手。他爱读古诗,也学着写古体诗,现在已写了200多首,其内容有关世界风云、国内要闻、身边趣事等等。他手抄成册,起名《打油诗拾遗》,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为了自娱,他说他写的所谓古诗,叫它打油诗都勉强。他写的一首《忆往昔》的诗,既是对他本人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现附于后供今天耄耋老人们回忆青年时代的生活。

忆往昔

十年寒窗苦,五十八块五。下要育儿女,上要养父母。稻草当褥垫,瓜菜以果腹。三代居斗屋,四季补丁服。生活虽如此,工作不马虎。动力何处来?信仰在鼓舞。

(简恒)

 

 

陕西高校教系统档案学会

版权所有:中国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
档案咨询: 综合档案 86-029-85310255  人事档案 86-029-85310254(教工、学生)
地   址:陕西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二层    邮   编:710119
办公时间:上午 8:00-12:00 下午:14:30-17:30 51YES网站统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