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非伍,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32年10月23日,山西省运城北相镇人。
1939年至1945年6月在运城北相镇小学学习,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在运城姚家巷小学上学,1946年9月至1949年4月在运城师范学校学习。1949年7月参加革命队伍,在运城盐务行政干部学校学习。1949年11月至1956年8月,在陕西榆林盐务分局先后任出纳员、会计员、私盐处理干部、靖边县查验所主任。195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9月至1958年7月在陕西师范学院中文专修科学习,曾任学生会副主席,毕业后留校在党委宣传部工作,1958年8月至1964年8月期间任宣传部干事。1964年9月至1970年3月任陕西省宣传部干事。1970年4月至1972年4月在乾县杨汉公社劳动锻炼。1972年5月至1978年7月在咸阳地委调查研究室任干事。1978年8月调回陕西师范大学,先后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1986年12月任国家教委西北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处长)。1994年3月1日离休。
贠非伍同志有强烈的事业心,在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使工作不断深入。任学校党委宣传部干事期间,曾在中文系调查研究学生中乱批判斗争问题,为党委起草的调查报告经省教育主管部门批转发至西安地区各高等学校,对纠正当时各校普遍存在的同类问题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在长达十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国家的政策法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办学方向、教学改革、高考及招生制度改革以及横向办学、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先后完成论文、报告20余篇。工作中能够运用教学管理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和办法,特别是他完成的许多论文、调查报告等对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不少建议在工作中得到了实施。他曾受省教委委托研究高考改革题目,提出了“减枝固本”的原则和“3+X”的方案,得到教委肯定,文章《改革高考分类、科目设置与计分比例的研究》获省高等教育学会首届教育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此文后被《人民教育》1985年5、6期合刊转登。
贠非伍同志工作经验丰富,关心青年同志的成长,经常热情指导青年同志提高其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
(孙大东依据档案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