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友,男,1930年1月出生在陕西临潼一个中农家庭。
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之后在临潼县政府、渭南专署等部门工作,历任乡长、区助理员、科员、区长等职务。1954年至1957年在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学习进修,1957年至1972年在西北政法学院任政治经济学和民法教研室主任。1972年至1977年调至陕西师范大学,历任政教系讲师,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等职务。1978年调回西北政法学院任法律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民法教研室讲师、主任等职务;1983年6月起任陕西省政法干校党委书记、校长。1990年光荣离休,享受正厅级待遇。
张效友同志年仅13岁时,就因家庭经济困难停止上学,投入了农业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锻炼和培养了深厚的劳动人民情感和本质。由于他思想品质好,各方面表现突出,加之地下组织的帮助,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入党参加了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自己的积极努力,进步很快,工作成绩显著。他认真贯彻党在各个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依靠群众,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观点明确,立场坚定。因此,政治觉悟、理论政策和文化水平提高很快,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长为优秀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成为党在文教战线上的一名骨干和尖兵。
张效友同志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由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除了党的培养教育外,就是由于他一贯具有坚持不断革命、百折不挠、刻苦钻研、敢于和一切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他在参加革命初期,文化水平低,看不懂文件,更记不了笔记。当时他担任一个乡的领导工作,上级布置工作只能凭脑子记,也不会写书面材料,工作中困难很大,向困难低头,还是积极努力战胜困难,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在党的教育和鼓励下,基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他坚决采取了第二种态度,鼓起了勇气,向困难宣战,决心攻“文化关”。由于工作繁忙,离职学习是不可能的,唯一的途径就是边干边学。于是,他在工作之余,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阅读一些简单的书报,首先是自己动脑筋,想问题,遇到生字和问题就记下来,去问其他同志或群众。同时,他抓紧时间练字,只要读会了的就写,每天再忙也要写三四篇,开会时尽量学记笔记,会议休息时间就向其他同志请教记笔记的方法,以及自己碰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就这样,他逐步由识字不多到比较多,从不会记笔记、写材料到初步能记下来,写出来了。这不仅推动了他的工作和学习,也进一步鼓舞了他前进的信心。
不久,党分配他去做财粮工作,新的工作带来了新困难,这项工作要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相当的算学基础知识,但当时他的文化水平毕竟还不高,特别是缺乏算学基础知识,也不会打算盘,因此工作中的困难极大。但是,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决心继续攻克“文化关”。 一方面抓紧学文化,为了随时随地学文化,他的口袋里总是携带一本字典;为了学写公文,写报告,他想了许多办法,例如阅读有关的参考书,参照其他同志的底稿进行访写,自己写了请别人改等等。另一方面,为了适应财粮工作的需要,积极学习珠算,没有教员,就拜农民为师,并利用一切空隙时间练习打算盘、背口诀。由于他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地学习,终于很快就学会了写公文,写报告,也学会了打算盘,从而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文化关”基本攻克以后,效友同志并未就此止步,由于工作的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他愈来愈感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性,于是,他向自己提出了加强理论学习的任务。一开始,困难也不少,比如,许多名词概念不懂,由于文化水平低,有些文章看完后还抓不住其精神实质。但是,效友同志仍然以战斗的姿态,以“人一能之,己十之”的精神,兢兢业业,刻苦钻研。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就虚心向其他同志请教,同时,在学习中很注意联系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把学与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学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就联系自己的思想方法进行检查,学习《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时,就联系到自己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将学到的东西贯彻到工作中去。因此,理论、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1954年9月,党送效友同志去中央政法干校学习。刚入学时,对许多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国家与法的理论等)连名称都是第一次听,至于内容就更不用说了。在课堂上听不懂,记不下,什么“商品”、“价值”等概念简直无法理解。面对这样一堆困难怎么办?“坚决彻底地战胜它”,这就是他对待困难的态度。他主动地和几个文化与理论水平较差的同志成立“互助组”,向水平高的同志们请教,同时,找一些通俗读物来帮助扫清“拦路虎”,在课堂上专心致志,下课后反复温习,每天总是很晚才睡觉,大多数假日也用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能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想观点,敢想敢说,结合实际地学习,因此进步很快,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就由学不懂到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毕业后,党决定让效友同志留校做教学工作,当时他想:“不行,一个没读完小学的人,怎么能在大学里当理论教师?”为此,思想上曾有过激烈的斗争,经过党的教育,他清除了思想障碍,下定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红色的理论工作者。于是,积极制订个人进修规划,猛攻政治经济学专业,坚持随堂听课,经常向老教员请教,同时认真读书,刻苦钻研,在一年的时间里,系统地学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着重深入地学习了许多毛主席著作和党的文件。此外,还读了十多篇马、恩、列、斯的著作,为搞政治经济学专业打下了初步基础。1956年底,在老教员的帮助下,开始担任政治经济学的部分讲授任务。
调往西北政法学院的初期,他曾担任教学行政工作。1959年开始转入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工作,这是个新成立的教研室,教学任务大,干部力量弱,效友同志一到教研室立即肩负起繁重的任务。除了行政工作外,每学期都担任了相当多的教学工作,困难是不小的,但是他依靠党,依靠群众,依靠自己的革命干劲和钻劲,终于战胜了各种困难,乘难前进。
在第一次给同学讲课时,同学意见很多。如何对待学生的意见,这对于一个教员来说,是一次考验,效友同志经受起了这一次考验,在这些意见面前,他没有惊惶失措,灰心丧气,他把这些意见视为对自己的鞭策,给自己指出了改进的方向。
为了弥补理论上的不足,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他经常工作至深夜,甚至中午和晚饭后也不休息,许多星期日和假期也坚持工作。效友同志身体不好,曾经多次闹病,但他总是带病工作,坚持“不下火线”。虽然担任的社会工作多,会议多,而教学任务又重,但他善于科学安排和利用时间,化零为整,利用一切零星时间收集整理资料,考虑讲稿中的问题,这样,“两条腿走路”的结果,使教学工作和社会工作不仅两不误,而且“相得益彰”。
正是由于这种冲天的革命干劲和大无畏的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的教学质量迅速地提高,同学普遍反映“一次比一次好”。
效友同志的革命干劲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还表现在事事带头、以身作则方面。例如在学期中途,由于其他同志临时有任务,需要人去担任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讲授工作,他立即主动地承担下一个讲题,用很短的时间备出了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科学研究中也是如此。为了以实际行动带动大家搞科学研究,积极克服教研室某些同志在这方面存在的畏难情绪,他就带头选题,积极动手写,没有时间就“挤”,或者牺牲休息时间去搞。在写的过程中,哪怕三番五次地修改,但他仍然坚持到底,写出了两篇关于人民公社的科学论文,写了“我国的人民公社”讲授提纲。与他人合作编写《怎样搞好民法选举》小册子,此书后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这种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同志们搞科学研究的情绪和劲头。
1972年,张效友同志调至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在担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期间,对恢复和整顿马列主义教研室做出了突出成绩。他旗帜鲜明地领导了教研室的揭批查运动,正确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团结广大教师,耐心帮助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使师大马列主义教室成为全校揭批查工作的先进单位。他还根据形势的要求,积极安排了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规划,深入教学第一线,带头听课、讲课,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他还亲自带头搞科研,并有科研成果在学报上发表。他工作作风朴实,平易近人,能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使全教研室同志团结协作,教学、科研面貌都发生了很大改观。
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成果显著,1959年被评为陕西省政法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陕西省文教先进工作者。
2009年10月,张效友同志因病不幸离世,享年79岁。
斯人已驾鹤西去,但他一生不屈不挠、不畏艰难、不言放弃、不断拼搏的勇气和精神,传递和辐射出无限的正能量,是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问宪莉依据档案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