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日煜,男,汉族,1929年秋出生,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人,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原地理系党总支书记。
易日煜同志早年就读于咸阳周陵中学,高中时加入共青团,曾担任校团总支副书记、校学生会主席。1950年3月入党,任校党支部委员。1951年10月选送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学习,学业优良,工作积极,曾担任系团支部书记和系党支部书记。1955年7月大学毕业,留校工作。
易日煜同志思想进步,爱祖国,忠于党,工作努力,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在校“五反”办公室工作时期,他不怕苦不怕累,多次深入豫西、陇东条件差的艰苦山区进行外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56年7月调地理系工作,分别就任系秘书、党支部书记、党总支副书记、校党委委员。在1957年“反右斗争”和1958年“大跃进狂热期间”,他的思想上产生过一些困惑和疑虑,特别是要为1959年元旦献厚礼,地理系一位领导向派出学习炼铀技术的师生提出借铀和铀矿石展览,后又提出要地理系师生结合专业在秦岭山区找一个大铜矿,这种极端脱离实际的做法,他持以反对态度。因此,在“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被视为思想右倾表现,多次在地理系党总支委员会和学校党委委员会上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后予以平反。
1960年困难时期,他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校教职工劳动锻炼队下放到韩城县芝川公社劳动,任副队长、党支部副书记。他吃苦在前,劳动表现好,被评为“劳炼积极分子”。9月份被派往秦岭山区长安区韭寨沟师大农场,任党支部书记,住草棚,喝渠水,伐木盖房,开荒造田,目的是为解决全校师生口粮短缺的问题。
因其工作努力,成效显著,1961年调总务处二总支任副书记,参与负责学校的解困工作。1964年8月被借调省委宣传部社教工作团工作,直到1967年3月才回校。同年10月任数学系革委会副主任,以后又任党总支副书记。1970年8月带部分教师去泾河滩盖房子,拣石造地,建设师大泾阳农场。1971年9月学校派遣他带领支教小分队赴安康办教师培训班一年,共培训中、小学文、理科教师500余名。为工作之便,曾任安康师范学校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之职。
1972年10月调地理系任党总支书记,一直到1990年3月退休,历时一十八载。1972年“文革”的混乱局面已渐平息,同年地理系招收了50名工农兵学员。当时受“文革”的影响,这些学员喊着“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口号,踏进被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破坏得面目全非、破烂不堪的校园。工农兵学员是一个特殊群体,特点是年龄差别大,文化程度比较低,按正规教学程序和办法进行教学,他们难以接受,并被视为是“修正主义”老一套。在此情况下,日煜同志及系上其他领导、任课老师慎重研究后,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顶着“右倾”的压力,循序渐进地逐步恢复建立了正常的教学与学习秩序,使教学和科研工作逐步地开展了起来。地理系总计招收工农兵学员五届,近200名,经学习期满后,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其中不少人成绩突出,走上领导岗位。这一时期科研工作除完成《商洛地区地理志》编写任务外,组织教师撰写完成了一批通俗地理读物和论文公开出版或发表。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进入拨乱反正、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日煜同志这位“老地理”出身的中层领导干部,可以说精神振奋,青春焕发,在学校党政正确领导下,带领全系师生深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推行的修正主义路线,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贯彻全国科学大会和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端正了思想路线,大大提高了教工的思想认识和积极性。大家同下决心,团结战斗,认真踏实地抓好学生的培养工作,高标准地抓好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为了满足国家对地理教育人才的急需,地理专业逐年扩大了招生规模;学生层次也不断增多,有校内外专科生、本科生和函授生,且早在1979年区域地理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以后发展到多个专业学科点陆续招研究生。受国家教委委托,1984年起举办全国高校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综合自然地理教师进修班,在这前后还连续举办全国高师地理系实验室主任进修班,绘图员、实习化验员短训班等。1986年全系在校学生达400人以上,规模空前扩大。不仅学生人数增多,学生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也大幅度提高。正如上海市教育局的同志所说:“你们陕西师大地理系深处祖国大西北,能够培养出高质量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实属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为了培养高质量高规格的地理专业人才,日煜同志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学质量,参加学生野外地理考察和实习,狠抓教学这一基本环节。他多次提出在加强地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还要紧跟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增开遥感概论、环境学概论、计量地理等方面选修课,以打牢学生专业基础,扩大知识领域,从而促进了地理专业水平的提高,课程深为学生欢迎。
重视抓科研工作,是高等师范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提高教学质量,须狠抓科研。日煜同志地理专业科班出身,深知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因此他全力安排好教学,积极组织教师承担科研任务。如承担省民政厅的《陕西省地图集》的编制任务,陕西人民出版社《简明世界地理》的撰稿任务;承担陕西省科委十年(1976—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重点科研项目——编撰陕西省十个地(市)十本地理志任务后,系上制定了《1979—1985年科研规划》,将其列为科研重点,积极组织调配力量,均如期完满完成了编纂任务。该套志书多部获得省优秀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其中《西安市地理志》于1989年被国家科委审定为国家级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组织力量,于2000年6月出版发行的省地方志丛书中的《陕西省·地理志》卷,全志130万字,由宋德明教授任主编完成。日煜同志利用开展党务工作的空隙,参加了多个志书编写大纲讨论会及书稿完成后的审稿会议,并亲自审阅渭南、宝鸡、咸阳地理志书稿中经济部分。还与李承林同志一起完成了《西安市地理志》中“灿烂的古代文化与建国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一章的撰写任务。此外还参与《黄土高原洛川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一书的编写,并任副主编,该项目获中国科学院1992年度科学进步一等奖,中科院、国家计委综考会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在日煜同志支持和鼓励下,这期间全系教师出版专著、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论文、图集、图册多达200余篇(部),科研成果创历史之最。
我校地理系教学和科研其所以取得重大成果,这与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分不开。自我校归属教育部直接管理后,学校进入高速发展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增多。日煜同志和其他领导对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视,为扩大教师队伍,选留优秀研究生、本科生,从外校选调优秀教师和科技人员;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重视自己培养和送高校、科研单位进修,派中、青年教师到欧美等国进修,做访问学者;为了促使教师钻研业务,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压担子和适时做好教师的加薪升职也至关重要,使教师队伍迅速扩大并提高了业务水平。截至1984年系内教师人数由原有23人增加到53人,短短几年间扩大了60%多,其中教授、副教授达15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构合理,能胜任繁重教学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优秀教师团队。有些教师学术造诣深,知识面广,著述丰硕,培养的学生质量高,社会影响大,深得国内同行专家好评。
易日煜同志自中学时代任党支部委员,到1990年3月地理系总支书记任上退休,在党务工作岗位上整整奋斗了40个春秋。但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身退心不退,2006年与三位教师合作写了《我国首套省辖地理科学专著》一文,以回顾总结当年与地理系师生同甘共苦大搞科研工作的美好时段和成功经验,提出了不少颇有新意的见解,给人以深刻印象。他做事光明磊落,勤恳认真,和谐处事,宽以待人,尊师爱生,有口皆碑,不愧为党的一位好干部,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他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爱好广泛,上网、阅读、健身、散步为每天的必修课,幸福地安度晚年。
(师地文)